站内搜索

什么是中阴身?是鬼吗?与神识有什么关系?《俱舍论》、《瑜伽师地论》等很多论典都讲到中阴身。中阴身属于生命的过渡形式,在这期生命到下期生命转化过程中出现,处于死有..

忍辱是六度中的第三度,“度”是渡过烦恼苦海之意,而“忍辱度”的确也有忍气吞声的意思。比如《遗教经》说:“能行忍者,乃可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

《瑜伽师地论》上说,当你受了菩萨戒,你内心清净的誓愿,可以产生两种强大的功能:第一个「增上惭愧」,第二个「增上意乐」。第一个「增上惭愧」。律上也说:「虽作恶业,..

皈依三宝贯穿着成佛的整个修行。当我们通过皈依仪式成为佛子后,又该如何进一步修学呢?《瑜伽师地论》告诉我们,皈依后应行四法行,即“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作意,..

发菩提心,即发无上正等正觉之心,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语,译成汉文的意义为“觉”,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佛教经论..

按《瑜伽师地论》,死缘可以分为三类,就是寿尽死、福尽死和未舍不平等死未舍不平等死:唐译为不避不平等死。一、寿尽死寿尽死者,谓如宿业所引寿量,一切罄尽而死,是为时..

忍辱是六度中的第三度,“度”是度过烦恼苦海之意,而“忍辱度”的确也有忍气吞声的意思。比如《遗教经》说:“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

第一个、在《瑜伽师地论》上说:一个人受菩萨戒跟没有受菩萨戒,有什么差别?受了菩萨戒,他当然也会犯过失嘛!但是他是怎么样呢?虽作恶业,速疾能悔。所以一个人,如果你..

忍辱是六度中的第三度,“度”是度过烦恼苦海之意,而“忍辱度”的确也有忍气吞声的意思。比如《遗教经》说:“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

在《瑜伽师地论》中,告诉我们皈依后有四种正行:一亲近善士,二听闻正法,三如理作意,四法随法行。如果能够成就这四种正行才称为皈依。亲近善士首先是亲近善士,也就是亲..

热搜词

  • 学佛(1059次)
  • 心经(611次)
  • 地藏经(544次)
  • 净界法师(509次)
  • 清芳庙(60次)
  • 修行(54次)
  • 功德(53次)
  • 佛陀(49次)
  • u00e5(20次)
  • 素食汉堡(17次)
  • 素食日(17次)
  • 瑜伽师地论(17次)
  • 护法(16次)
  • 放生(16次)
  • 楞严经(16次)
  • 戒律(16次)
  • 素食厨师(15次)
  • 地藏菩萨(15次)
  • 药师经(15次)
  • 释迦牟尼佛(15次)
  • 长阿含经(15次)
  • 普门品(14次)
  • 素食(14次)
  • 普贤菩萨(14次)
  • 素食主义(13次)
  • 阿弥陀经(13次)
  • 持戒(13次)
  • 大悲咒(12次)
  • 二十四诸天(12次)
  • 往生(11次)
  • 法华经(11次)
  • 素食者(10次)
  • 念佛(10次)
  • 文殊菩萨(10次)
  • 观音菩萨(10次)
  • 无量寿经(9次)
  • 华严经(9次)
  • 药师佛(9次)
  • 弥勒佛(9次)
  • 素食主义者(8次)
  • 奥地利(8次)
  • 吃素(8次)
  • 孔雀明王(8次)
  • 莲花生大士(8次)
  • 金刚经(8次)
  • 黄财神(6次)
  • \(1次)
  • \u00e5\u0087\u0080\u00e7\(1次)
  • \u00e5\u0087\u0080\u00e7\u0095(1次)
  • \\\\\\\\\\\\\\\\u00e5\\\\\\\\\(1次)
  •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