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二复次于色界中。初静虑地受生诸天。即受彼地离生喜乐。第二静虑地诸天。受定生喜乐。第三静虑地诸天。受离喜妙乐。第四静虑地诸天。受舍念清净寂..

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一已说意地。云何有寻有伺地。云何无寻唯伺地。云何无寻无伺地。总嗢拖南曰界相如理不如理杂染等起最为后如是三地。略以五门施设建立。一界施设建..

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三复次即前所说自性。乃至业等五事当知。皆由三处所摄。谓由色聚故。心心所品故。及无为故。除余假有法。今当先说色聚诸法。问一切法生。皆从自种而起。..

本地分中意地第二之二复次此一切种子识。若般涅槃法者。一切种子皆悉具足。不般涅槃法者。便阙三种菩提种子。随所生处自体之中。余体种子皆悉随逐。是故欲界自体中。亦有色..

瑜伽师地论简介    《瑜伽师地论》(梵文:Yogācāra-bhūmi-ā stra),系印度佛教论书。又称《瑜伽论 》、《十七地论》,为印度佛教瑜伽行唯识学派及中国法相宗的..

问:如何择法择师?智慧法师答:《瑜伽师地论》里讲的,善知识有八种德相:“何等为八?谓如有一安住禁戒,具足多闻,能有所证,性多哀愍,心无厌倦,善能堪忍,无有怖畏,..

按《瑜伽师地论》,死缘可以分为三类,就是寿尽死、福尽死和未舍不平等死。未舍不平等死:唐译为不避不平等死。一、寿尽死寿尽死者,谓如宿业所引寿量,一切罄尽而死,是为..

贪欲生忧,贪欲生畏;无所贪欲,何忧何畏?《法句经》一、贪欲的起因贪是众生的通病,在欲界称为欲贪,其性不善,在色界、无色界称为有贪,其性有覆无记,能障圣道,二者共..

我们提倡生活禅,所要强调的就是在生活中修行,在修行中生活。这里的修行当然不是仅仅局限于禅,也包括念佛、学教、观心,总之是指佛教修行的一切法门。因为一切法门都离不..

忍辱是六度中的第三度,度是度过烦恼苦海之意,而忍辱度的确也有忍气吞声的意思。比如《遗教经》说:能行忍者,乃可名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欢喜忍受恶骂之毒,如饮甘露者,..

热搜词

  • 学佛(1059次)
  • 心经(611次)
  • 地藏经(544次)
  • 净界法师(509次)
  • 清芳庙(60次)
  • 修行(54次)
  • 功德(53次)
  • 佛陀(49次)
  • u00e5(20次)
  • 戒律(16次)
  • 护法(16次)
  • 素食日(16次)
  • 药师经(15次)
  • 素食厨师(15次)
  • 放生(15次)
  • 长阿含经(15次)
  • 普门品(14次)
  • 释迦牟尼佛(14次)
  • 素食汉堡(13次)
  • 素食(13次)
  • 地藏菩萨(13次)
  • 持戒(13次)
  • 大悲咒(12次)
  • 瑜伽师地论(12次)
  • 二十四诸天(12次)
  • 阿弥陀经(12次)
  • 法华经(11次)
  • 普贤菩萨(11次)
  • 楞严经(11次)
  • 观音菩萨(10次)
  • 文殊菩萨(10次)
  • 念佛(10次)
  • 无量寿经(9次)
  • 弥勒佛(9次)
  • 素食主义(9次)
  • 药师佛(9次)
  • 素食者(9次)
  • 往生(8次)
  • 吃素(8次)
  • 奥地利(8次)
  • 孔雀明王(8次)
  • 华严经(8次)
  • 莲花生大士(8次)
  • 金刚经(7次)
  • 素食主义者(7次)
  • 黄财神(6次)
  • \(1次)
  • \u00e5\u0087\u0080\u00e7\(1次)
  • \u00e5\u0087\u0080\u00e7\u0095(1次)
  • \\\\\\\\\\\\\\\\u00e5\\\\\\\\\(1次)
  •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