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死亡因缘的三种类型为什么有的人会突然死去?按《瑜伽师地论》的说法,死缘可以分为三类,就是寿尽死、福尽死和未舍不平等死。未舍不平等死,唐译为不避不平等死。一、寿..

四川慈氏内学书院依止世尊圣言,传承大乘深观、广行两大车轨,以弥勒《瑜伽师地论》为抉择组织修学体系,形成瑜伽行派系统体系化的清净修学环境。学风特点:教融三系,学宗..

在《瑜伽师地论》上说,业力的成就要有五种的相貌。十业道诸位知道:身有三种——杀、盗、淫;口有四种——两舌、绮语、妄语、恶口;意业有三种——贪、瞋、痴。这个十业道..

胎儿(资料图)母亲在怀孕期间胎儿的变化过程是怎样的?佛陀在经中,为众生展示了胎儿在子宫成长变化的过程。这篇文章引用了《瑜伽师地论》卷第二作为学习参考数据。《瑜伽师..

死亡因缘的三种类型按《瑜伽师地论》,死缘可以分为三类,就是寿尽死、福尽死和未舍不平等死未舍不平等死:唐译为不避不平等死。一、寿尽死寿尽死者,谓如宿业所引寿量,一..

问:在家居士可以从事哪些行业来谋生,如何做到尽量不违背因果?索达吉堪布:《瑜伽师地论》讲十一种利他事业时说:“或是出家,便有营为衣钵等业;或是在家,便有无倒商估营..

佛灭后八、九百年间,弥勒菩萨应无著菩萨的请求,从兜率天降在中天竺阿瑜遮国内瑜遮那讲堂,宣说《瑜伽师地论》等,而树立唯识、法相的教义。无著菩萨复自造《集论》,明一..

佛入涅槃根据《瑜伽师地论》卷第一所说,临命终的时候心理的情况,简要的说,有三种心境、三种心情:“善心死、不善心死、无记心死。”《瑜伽师地论》卷第一:云何善心死?..

如何面对修行的首要问题佛法修行的首要问题:如何令“戒”清净?——“善护诸根”佛法的修行次第,在上一篇“略说佛法的修行次第”一文,引了《瑜伽师地论》一段,大体可以..

按《瑜伽师地论》,死缘可以分为三类,就是寿尽死、福尽死和未舍不平等死。未舍不平等死:唐译为不避不平等死。一、寿尽死寿尽死者,谓如宿业所引寿量,一切罄尽而死,是..

热搜词

  • 学佛(1064次)
  • 心经(616次)
  • 地藏经(547次)
  • 净界法师(516次)
  • 佛陀(80次)
  • 修行(76次)
  • 功德(66次)
  • 清芳庙(63次)
  • 无量寿经(39次)
  • 法华经(38次)
  • 弥勒佛(37次)
  • 观音菩萨(37次)
  • 吃素(37次)
  • 楞严经(35次)
  • 普门品(35次)
  • 莲花生大士(34次)
  • 护法(34次)
  • 素食者(33次)
  • 阿弥陀经(33次)
  • 素食(33次)
  • 素食日(32次)
  • 素食汉堡(31次)
  • 放生(31次)
  • 药师佛(30次)
  • 往生(30次)
  • 瑜伽师地论(30次)
  • 大悲咒(30次)
  • 素食主义(29次)
  • 释迦牟尼佛(29次)
  • 素食主义者(29次)
  • 长阿含经(28次)
  • 文殊菩萨(28次)
  • 戒律(27次)
  • 药师经(27次)
  • 普贤菩萨(26次)
  • u00e5(26次)
  • 持戒(26次)
  • 念佛(24次)
  • 金刚经(24次)
  • 地藏菩萨(22次)
  • 黄财神(20次)
  • 素食厨师(20次)
  • 华严经(17次)
  • 二十四诸天(17次)
  • 孔雀明王(15次)
  • 奥地利(15次)
  • \\u00e5\\u009c\\u00b0\\u00e8\\(2次)
  • \u00e5\u008a\u009f\u00e5\u00be(1次)
  • \u00e4\u00ba\u008c\u00e5\u008d(1次)
  • \u00e5\u00bf\u00b5\u00e4\u00bd(1次)
  •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