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意根的烦恼心所法分为两种,一种是常恒伴随意根现行,须臾不断的烦恼心所法,如瑜伽师地论里提到的我见、我慢、我爱和无明(我痴);另一种是不常恒伴随意根现行的烦恼心所..

静境进:总算找到修行上路的简易方法了自学佛以来,已有四年,自问进展甚慢,这自然与在下发心不切有极大关系,但更与知见不明有关。四年来,乱七八糟看了不少,中观、唯识..

色声香味触分好多种类,瑜伽师地论第一卷讲过,声音的种类分好几种,味尘也分好几种,触尘也是这样,香尘也是这样。法尘与五种尘和合在一起,也同时分几种。声音有众生自己..

意根对什么法作意是由什么决定的,这个问题瑜伽师地论里谈到过,是由意根的念和欲、习气、习惯、想法、兴趣、爱好、打算、愿望、要求等等,来引起意根本身识种子的作意。六..

唐法成《瑜伽师地论释》科王孺童《瑜伽》大论,自玄奘大师译成以来,千余年间,未几能通读贯通者。究其原由,终因卷帙浩繁、名相复杂、义理错综,使学人难捉头绪,亦无下手..

原文:若依未至定证得初果,尔时一切能往恶趣恶戒种子皆悉永害,此即名为圣所爱戒。这里明确说明,证得初果时一定有未到地定,证果之后三恶道的业种才能断除,不再出生。去..

瑜伽师地论是讲从凡夫地到四种圣人地的渐修过程。其中最初的声闻地讲得很详细,其瑜伽师修证过程不是快速而是渐进的,这样才能逐渐获得禅定,降伏和改变贪嗔痴各种烦恼心行..

原文:云何无攀无住。所谓诸爱永尽离欲。寂灭涅槃。及灭尽定。所以者何。所言攀者。诸烦恼缠。所言住者。烦恼随眠。于彼处所二种俱无。是故说言无攀无住。此谓涅槃无攀无住..

五遍行心所法不仅是起心动念时运行的,而且是分秒刹那都与八个识共同运行的,伴随着八个识,从未离开须臾。只要有八个识的出现,就有五遍行心所法的陪伴运行。弥勒菩萨的《..

布施的四种障碍及其对治法--益西彭措堪布(发帖人:妙音慈)布施的障碍,按照《瑜伽师地论·摄抉择分》所说,略有四种:一、未串习;二、匮乏;三、耽著;四、未见大果。..

热搜词

  • 学佛(1064次)
  • 心经(616次)
  • 地藏经(547次)
  • 净界法师(516次)
  • 佛陀(80次)
  • 修行(76次)
  • 功德(66次)
  • 清芳庙(63次)
  • 无量寿经(39次)
  • 法华经(38次)
  • 弥勒佛(37次)
  • 观音菩萨(37次)
  • 吃素(37次)
  • 普门品(35次)
  • 莲花生大士(34次)
  • 楞严经(34次)
  • 护法(34次)
  • 素食者(33次)
  • 阿弥陀经(33次)
  • 素食日(32次)
  • 素食(32次)
  • 素食汉堡(31次)
  • 放生(31次)
  • 药师佛(30次)
  • 往生(30次)
  • 大悲咒(30次)
  • 瑜伽师地论(29次)
  • 释迦牟尼佛(29次)
  • 素食主义者(29次)
  • 文殊菩萨(28次)
  • 戒律(27次)
  • 长阿含经(27次)
  • 素食主义(27次)
  • 药师经(27次)
  • 普贤菩萨(26次)
  • u00e5(26次)
  • 持戒(26次)
  • 念佛(24次)
  • 金刚经(24次)
  • 地藏菩萨(22次)
  • 黄财神(20次)
  • 素食厨师(20次)
  • 华严经(17次)
  • 二十四诸天(17次)
  • 孔雀明王(15次)
  • 奥地利(15次)
  • \\u00e5\\u009c\\u00b0\\u00e8\\(2次)
  • \u00e5\u008a\u009f\u00e5\u00be(1次)
  • \u00e4\u00ba\u008c\u00e5\u008d(1次)
  • \u00e5\u00bf\u00b5\u00e4\u00bd(1次)
  •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