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到了般若会上,佛陀把菩萨的因地展现给他们看,就说,你不服气,好,我把菩萨的因地给你们看。就是说,你的因地只修四念处,菩萨的因地是以无所得心广修六度法门。所以,当..

问:师父慈悲,学人有一个问题,就是关于严持四重戒的杀盗淫妄。这个杀戒包不包括我们平常吃的这个肉食。谢谢师父!净界法师答:好,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楞严经》它是从..

我们在修学大乘佛法的过程当中要掌握一个原则,站在佛菩萨的角度,他的目的是要度化众生,所以从佛菩萨的角度来看,是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佛菩萨要引导众生悟入心性的..

蕅益大师这个地方给我们一个什么样的观念?就是说我们一念心性是全真在妄,全妄在真。凡夫一念的迷,所以全真在妄;诸佛菩萨是一念的觉悟,全妄即真。全真在妄这句话是值得..

你修行,你要知道问题在哪里。就像佛陀说的,外道为什么修行不能得力呢?因为他根本找错方向,他修无益的苦行,他用苦行来折磨自己的身体。你的身体根本一点错都没有,是你..

我们应该对轮回要有所了解,不能一厢情愿地活在自己的妄想中。以佛陀的意思来观察生死,是没有快乐的。以佛陀的标准,就是说,第一个,痛苦的本质是苦,这个大家可以理解。..

我们每一个人都想要改变我们的生命,改变我们的命运,这个重点就是你要先改变你的内心,因为这个生命是内心所变化出来的。而改变内心,当然最重要的是从根本上的思想的改变..

息诸缘务,有四意:一、息治生缘务。不作有为事业。这个自身的事业,就是维持生活的事业,士农工商,不做一些有为的事业,他这个地方的对象主要是面对出家众,但是我们也应..

这个地方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处所跟内心的互动。环境我们是改变不了,但是你内心的感受跟想法,是你可以决定的。所以我们常说:心境决定处境。我们这一念心跟外境接触的时..

一个人要学佛,很重要的就是把片段的人生观,转成完整的人生观。现在一般人最大的毛病,就是把今生看得太重要。他不管过去的,也不管未来。你跟他讲:你今生好好修行,拜一..

热搜词

  • 学佛(3630次)
  • 素食(2422次)
  • 佛陀(2016次)
  • 吃素(1905次)
  • 地藏经(1607次)
  • 净界法师(1565次)
  • 修行(1477次)
  • 往生(1462次)
  • 心经(1418次)
  • 放生(1388次)
  • 念佛(1282次)
  • 地藏菩萨(1274次)
  • 释迦牟尼佛(1222次)
  • 素食者(1063次)
  • 楞严经(1020次)
  • 金刚经(1007次)
  • 功德(973次)
  • 华严经(875次)
  • 素食主义(850次)
  • 观音菩萨(846次)
  • 持戒(844次)
  • 护法(841次)
  • 大悲咒(827次)
  • 戒律(761次)
  • 阿弥陀经(740次)
  • 文殊菩萨(708次)
  • 无量寿经(706次)
  • 素食主义者(700次)
  • 法华经(681次)
  • 普贤菩萨(648次)
  • 普门品(557次)
  • 药师佛(447次)
  • 药师经(357次)
  • 弥勒佛(346次)
  • 素食日(339次)
  • 莲花生大士(300次)
  • 瑜伽师地论(288次)
  • 素食汉堡(273次)
  • u00e5(258次)
  • 长阿含经(236次)
  • 云南(203次)
  • 素食厨师(188次)
  • 黄财神(174次)
  • 孔雀明王(141次)
  • 奥地利(106次)
  • 清芳庙(97次)
  • 二十四诸天(78次)
  • \u00e7\u0091\u009c\u00e4\u00bc(21次)
  • \u00e7\u00b4\u00a0\u00e9\u00a3(18次)
  • \u00e5\u008a\u009f\u00e5\u00be(18次)
  •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