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阿难!此三胜流,具大随顺,身心安隐,得无量乐,虽非正得真三摩地,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三禅的三天这种殊胜的身心,他的特点,具大随顺。这个随顺就是自在的意..

当然,从佛法的角度,完全赞叹、完全诃责,都不中道。佛法的意思,应该这两个法门都要操作。当它出现的相状是和三恶道法界相应,你就该诃责;跟佛菩萨法界相应就应该赞叹。..

蕅益大师讲到,我们修学大乘佛法,有一句话是很重要的。他说:未开圆解,不应辄论修证。说一个菩萨你没有真正地大彻大悟开圆顿解,你没有资格谈修行。我们没有正式打开智慧..

唯识学在整个大乘佛法当中是一个非常专业的课程,唯识学主要是针对我们凡夫的内心的一种活动状态,做一个比较深入的探讨。我们修学佛法只有四个字叫做破妄显真。不管你修什..

我们看智者大师。天台宗要修止观之前,一定有一个道前基础,除了修皈依以外,一定要勤修忏法。为什么?如果你一个人散散乱乱,也不是真的想要用功,那也就算了;如果你真的..

我们要怎么样来判断一位善知识,在经里说: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提道。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佛陀对于这种佛弟子、..

在楞严经中,提到离尘无体的概念。佛陀对阿难说: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假设能够分别我声音的,这就是你的心。这当然是攀缘心,我们内..

印光大师根据《楞严经》以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方法,提到二个念佛的原则:第一个都摄六根,第二个净念相继。都摄六根就是:一句弥陀念诵听,这是成就我们的专注力..

我过去在佛学院做执事,带了一批新生,这当中有一个居士来佛学院读书。当然一个居士刚刚来到佛学院,心思粗重这难免的。他做香灯的时候,就把大殿内一个很漂亮的碧绿色大理..

一个人要内观,一定要先把向外攀缘的心切断,莫向外求。所以佛陀说,我们的心已经活在业力了,知道吧,已经跑在外面太久了,就是这个小孩已经在外面流浪太久了,所以佛陀为..

热搜词

  • 学佛(1070次)
  • 心经(619次)
  • 地藏经(549次)
  • 净界法师(527次)
  • 佛陀(94次)
  • 修行(80次)
  • 功德(66次)
  • 清芳庙(63次)
  • 观音菩萨(50次)
  • 楞严经(47次)
  • 素食者(45次)
  • 吃素(45次)
  • 无量寿经(45次)
  • 莲花生大士(44次)
  • 素食(43次)
  • 药师佛(43次)
  • 法华经(42次)
  • 弥勒佛(41次)
  • 阿弥陀经(41次)
  • 大悲咒(40次)
  • 戒律(39次)
  • 释迦牟尼佛(39次)
  • 素食日(38次)
  • 往生(37次)
  • 普贤菩萨(37次)
  • 普门品(36次)
  • 金刚经(36次)
  • 瑜伽师地论(36次)
  • 护法(36次)
  • 素食主义(35次)
  • 素食主义者(35次)
  • 放生(35次)
  • 素食汉堡(33次)
  • 文殊菩萨(33次)
  • u00e5(32次)
  • 念佛(31次)
  • 持戒(31次)
  • 长阿含经(29次)
  • 药师经(27次)
  • 地藏菩萨(26次)
  • 华严经(23次)
  • 素食厨师(21次)
  • 黄财神(20次)
  • 二十四诸天(17次)
  • 孔雀明王(15次)
  • 奥地利(15次)
  • \u00e5\u009c\u00b0\u00e8\u0097(2次)
  • \\u00e5\\u009c\\u00b0\\u00e8\\(2次)
  • \u00e7\u0091\u009c\u00e4\u00bc(1次)
  • \u00e5\u0090\u0083\u00e7\u00b4(1次)
  •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