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我们想要超越三界的尘劳,一定要知道方法,不是盲修瞎练。将施妙药,先候病源,吃药之前,要先知道这个病是从哪里生起的。若细意推寻,冥心体察,好好的去细意推寻,冥心就..
我们想要超越三界的尘劳,一定要知道方法,不是盲修瞎练。将施妙药,先候病源,吃药之前,要先知道这个病是从哪里生起的。若细意推寻,冥心体察,好好的去细意推寻,冥心就..
我们生命中一直主导我们的业力到底是怎么回事。我们常常说万般皆是业,半点不由人,那么这个业是怎么形成的?又是怎么变化的?这个主题,我们需要探讨探讨。我们先看第一科..
看莲池大师的一个说法。他说予就是莲池大师自称,他说:我一生崇尚念佛(他是净土宗的祖师),但是我同时也恳切地劝修行者要看教理,因为你念佛,那颗能念的心要调伏、要安..
有一种错误的说法:你年纪轻体力强,应该研究教理;如果你年纪大了,好好念佛得了,不要搞那么复杂。但是这种说法对不对呢?岂年少不必念佛,年老不可习教,难道佛陀临灭度..
为什么有些人他烦恼很重,但是他很快能够突破?为什么有些人学佛三十几年,你三十几年前看他是这样子,现在还是这副德行?就是你这个思考模式错误。你坚固的执着你的妄想,..
从思惟死殁无常跟生死的过患,我们得到了三个结论:第一个,生命是无常败坏的,不得安稳。如果你愿意在三界里面继续流转下去,你要做好心理准备。佛陀说,这个业力是飘来飘..
我们再看第七意识蕅祖的批注:此之意根,从无始来,内缘第八识见分,虚妄执为实我、实法,故名为末那识。意根是指第七意识,第七意识从无始劫以来,它的明了性不像第六意识..
以我善乐诸因果,他苦因果尽无余,如风去来行取舍,由此发心求加持。那么我希望把我的善业跟我的快乐,种种的因,善业是因,快乐是果,把我这种可爱的因果使令一切众生的痛..
这个地方重点在这四个字,知心无念。我们一念心,每个人都很复杂,有很多很多的妄想,但是你一定要知道,这个妄想都是不真实的,这个很重要,站在本来清净的角度来对治妄想..
菩提心的十种譬喻。分成因跟果。先看第一个。【譬如大地】譬如大地是总说。【能生长万物;菩提心亦如是,于一切佛法能生长摄持故。】大地有两种功德:第一个从自利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