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业有三块,我们看这个附表。我们先看左上角有一个业,业就是身口意的造作。这个活动一造作时,它能够熏习第八识(就是业识),形成一个种子。这个种子有两种情况:第一个是..
业有三块,我们看这个附表。我们先看左上角有一个业,业就是身口意的造作。这个活动一造作时,它能够熏习第八识(就是业识),形成一个种子。这个种子有两种情况:第一个是..
前面的五度就像一个人的双脚,福德的资粮,它是让一个人趋向目标,而智慧是一个眼睛。当我们趋向目标的时候,我们应该判断应该往东边去、往西边去,要做一个方向的引导。当..
由于现前现住安立一切相中,无所作意,无所分别,断分别故。「断分别」就是断除心中的不平等,就是修无分别智。这个我们先说明。「由于现前现住」,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
舍利弗尊者本来是认为三乘法门各走其道,彼此不能相通,所以自己选择的声闻道就觉得非常的吃亏,失于如来无量知见。结果没想到佛陀说,你什么都没有失掉。我们看经文。今日..
昨天的你跟今天的你是一样,还是不一样?你不能说一样,也不能说不一样。你说一样,因为它变化。当然你照镜子看是差不多,但事实上不一样了。第八识在变现果报时,按唯识学..
我们不能在因缘所生的一念心识去跟妄想对治,你不是它对手,因为这个妄想是它的活动范围。你把它拉到我们本具的一念心性,就是我们本来就具足的,我们长时间忽略了它,让它..
从今生的角度来看,我们今生造了很多的业,那么到底什么业会被激发出来,临命终就很重要了。临命终是业力激发的时候,过去和今生的业一并激发。这个业力的激发有两种:第一..
这个《法华经》的十如是,是整个〈方便品〉的关键的核心思想。十法界十如是,我们把它念一遍。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法华经》说,我们在..
这个地方等于是有人提问,说,因缘观能够产生增上的功德,但是这个真如观,无分别智,完全不分别,修习无分别智对菩萨根本不能增上嘛!那么修无分别智干什么呢?有人提出这..
古人发心出家,必矢志参学。由痛念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把古代的修行人跟现代的修行人做了比较。先看古代的修行人:古人发心出家,必矢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