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业有三块,我们看这个附表。我们先看左上角有一个业,业就是身口意的造作。这个活动一造作时,它能够熏习第八识(就是业识),形成一个种子。这个种子有两种情况:第一个是..

前面的五度就像一个人的双脚,福德的资粮,它是让一个人趋向目标,而智慧是一个眼睛。当我们趋向目标的时候,我们应该判断应该往东边去、往西边去,要做一个方向的引导。当..

由于现前现住安立一切相中,无所作意,无所分别,断分别故。「断分别」就是断除心中的不平等,就是修无分别智。这个我们先说明。「由于现前现住」,就是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

舍利弗尊者本来是认为三乘法门各走其道,彼此不能相通,所以自己选择的声闻道就觉得非常的吃亏,失于如来无量知见。结果没想到佛陀说,你什么都没有失掉。我们看经文。今日..

昨天的你跟今天的你是一样,还是不一样?你不能说一样,也不能说不一样。你说一样,因为它变化。当然你照镜子看是差不多,但事实上不一样了。第八识在变现果报时,按唯识学..

我们不能在因缘所生的一念心识去跟妄想对治,你不是它对手,因为这个妄想是它的活动范围。你把它拉到我们本具的一念心性,就是我们本来就具足的,我们长时间忽略了它,让它..

从今生的角度来看,我们今生造了很多的业,那么到底什么业会被激发出来,临命终就很重要了。临命终是业力激发的时候,过去和今生的业一并激发。这个业力的激发有两种:第一..

这个《法华经》的十如是,是整个〈方便品〉的关键的核心思想。十法界十如是,我们把它念一遍。如是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本末究竟等。《法华经》说,我们在..

这个地方等于是有人提问,说,因缘观能够产生增上的功德,但是这个真如观,无分别智,完全不分别,修习无分别智对菩萨根本不能增上嘛!那么修无分别智干什么呢?有人提出这..

古人发心出家,必矢志参学。由痛念生死事大,无常迅速,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把古代的修行人跟现代的修行人做了比较。先看古代的修行人:古人发心出家,必矢志..

热搜词

  • 学佛(3630次)
  • 素食(2425次)
  • 佛陀(2016次)
  • 吃素(1907次)
  • 地藏经(1610次)
  • 净界法师(1575次)
  • 修行(1479次)
  • 往生(1462次)
  • 心经(1424次)
  • 放生(1389次)
  • 念佛(1283次)
  • 地藏菩萨(1274次)
  • 释迦牟尼佛(1223次)
  • 素食者(1066次)
  • 楞严经(1020次)
  • 金刚经(1008次)
  • 功德(973次)
  • 华严经(875次)
  • 素食主义(850次)
  • 观音菩萨(848次)
  • 持戒(846次)
  • 护法(842次)
  • 大悲咒(827次)
  • 戒律(763次)
  • 阿弥陀经(741次)
  • 文殊菩萨(710次)
  • 无量寿经(707次)
  • 素食主义者(700次)
  • 法华经(682次)
  • 普贤菩萨(648次)
  • 普门品(558次)
  • 药师佛(447次)
  • 药师经(357次)
  • 弥勒佛(346次)
  • 素食日(339次)
  • 莲花生大士(301次)
  • 瑜伽师地论(288次)
  • 素食汉堡(274次)
  • u00e5(259次)
  • 长阿含经(236次)
  • 云南(203次)
  • 素食厨师(189次)
  • 黄财神(175次)
  • 孔雀明王(141次)
  • 奥地利(106次)
  • 清芳庙(97次)
  • 二十四诸天(78次)
  • \u00e7\u0091\u009c\u00e4\u00bc(21次)
  • \u00e7\u00b4\u00a0\u00e9\u00a3(18次)
  • \u00e5\u008a\u009f\u00e5\u00be(18次)
  •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