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每一个人的色身,他的感受、想,他的取向--行--造作,识--了别,每一个人的生命的色心的活动状态,不会完全一样,这一切的法,叫一切诸法。我们刚开始,先不要管别人的五蕴..
每一个人的色身,他的感受、想,他的取向--行--造作,识--了别,每一个人的生命的色心的活动状态,不会完全一样,这一切的法,叫一切诸法。我们刚开始,先不要管别人的五蕴..
我们都知道这个识变化多端,我们常说观心无常,就这个意思,就观这个心识。不过,你要看智者大师的大乘止观,老人家对这个观心法门观第六意识,是很赞叹。我简单讲一下。在..
生命的相貌虽然是森罗万象,但是从唯识学的角度,把它分成三种相貌,大分有三种。就是你修止观,应该把一切的有为法、无为法分成三种相貌:第一个是依他起相,依是依托,他..
什么叫根机呢?我怎么知道我根机好呢?当然,你根机好就表示你进步快。根机好,从天台的判教有两个指标:第一,看你的障碍。你看有些人,他善根很深,却障碍很多。他要不修..
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大士所以舍全身求半偈也。佛陀,大慈悲的佛陀在临走之前,把他所觉悟的道法放在音声当中,放在文字当中,让我们接触这个佛法,产生一种道的种子。只要..
四者巧慧:筹量世间乐,禅定智慧乐,得失轻重。所以者何?世间之乐,乐少苦多,虚诳不实,是失是轻;禅定智慧之乐,无漏无为,寂然闲旷,永离生死,与苦长别,是得是重。如..
释迦牟尼佛在印度出世时,当时的印度是一个文化非常发达的国家。以佛教的说法,当时印度有九十六种外道,其实就是九十六种哲学家。这些哲学家都试图解释生命的相貌,所谓的..
我们修行的一个重点:研真穷妄名之为学。盖能深造自得,则左右逢其源。那么我们修学佛法当中有一个重点,就是研真穷妄,这是整个修学佛法的根本。这个研就是追求,追求什么..
假设我们以这一念凡夫的心去观察,我们只是就着它的一部分,偏重一部分来说明。我们这一念心有可能是有,它有它的正念,有它善根生起种种戒定慧相应的正念,这个应该说是有..
我刚出家的时候,经常听老和尚开示说:佛法的修学是心地法门。我起初一直不明白这个道理,佛法不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吗?其实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佛法的基础,它不是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