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如意默容,十方三世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唯圣与凡,无不包容,尽其涯际,当知意根圆满一千二百功德。意根是什么功德呢?默容。因为内心是不能讲话的,它能够默默地去容纳一切..

这个众生浊是由行阴引生的。什么叫行阴呢?就是我们内心当中有一种念念造作、生灭迁流的相貌,这个叫作行阴。这个就很微细了。我们看经文。又汝朝夕生灭不停,知见每欲留于..

阿难,若于因地以生灭心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灭,无有是处。假设我们因地的发心是追求一种生灭心。心本来没有生灭,但是你心中产生一个相以后就生灭了。你心中去追求外..

万法唯识,万是代名词,表示很多、很多无量无边的法的义。【唯识之教,即用显体】,唯识它教学的方法,就是我们今天为什么要开这个唯识学呢?就是要用来显示我们的本体,就..

我告诉大家一个事实世间上没有一件事情是从外面来的,所有的事情,都是你内心显现出来,让你自己受用,这叫自变自缘。唯识学说:你自己变现一个相状,你自己去受用攀缘。外..

感应道交譬如有人,一专为忆,一人专忘,如是二人,若逢不逢,或见非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如是乃至从生至生,同于形影,不相乖异。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

一个菩萨,你要跟三宝结下一个很好的因缘,这个非常重要。即便你来生福报很大,但是你出生在一个没有三宝的地方就完了。即便你善根很强,但是缺乏外缘,你看不到出家人,你..

刚开始观心时,我们要在佛堂里把心静下来,你不能在开车的时候,或者跟人家讲话的时候,不可以这样。你一开始观心的时候就要先息诸缘务,因为这个是你太生疏的境界。我们一..

第一个、在《瑜伽师地论》上说:一个人受菩萨戒跟没有受菩萨戒,有什么差别?受了菩萨戒,他当然也会犯过失嘛!但是他是怎么样呢?虽作恶业,速疾能悔。所以一个人,如果你..

为什么有些人的十八界是快乐的?你看他经常保持欢乐。为什么有些人经常愁眉苦脸?这当中的因缘,就是有这个有支的种子。有些人在过去的生命当中喜欢修习善业,所以他今生所..

热搜词

  • 学佛(3625次)
  • 素食(2418次)
  • 佛陀(2015次)
  • 吃素(1901次)
  • 地藏经(1606次)
  • 净界法师(1534次)
  • 修行(1472次)
  • 往生(1458次)
  • 心经(1402次)
  • 放生(1382次)
  • 念佛(1278次)
  • 地藏菩萨(1272次)
  • 释迦牟尼佛(1217次)
  • 素食者(1059次)
  • 楞严经(1017次)
  • 金刚经(1004次)
  • 功德(970次)
  • 华严经(873次)
  • 素食主义(847次)
  • 观音菩萨(843次)
  • 持戒(842次)
  • 护法(837次)
  • 大悲咒(825次)
  • 戒律(758次)
  • 阿弥陀经(738次)
  • 无量寿经(702次)
  • 文殊菩萨(702次)
  • 素食主义者(696次)
  • 法华经(678次)
  • 普贤菩萨(644次)
  • 普门品(552次)
  • 药师佛(442次)
  • 药师经(353次)
  • 弥勒佛(341次)
  • 素食日(335次)
  • 莲花生大士(300次)
  • 瑜伽师地论(285次)
  • 素食汉堡(271次)
  • u00e5(258次)
  • 长阿含经(234次)
  • 素食厨师(186次)
  • 云南(168次)
  • 黄财神(167次)
  • 孔雀明王(139次)
  • 奥地利(104次)
  • 清芳庙(97次)
  • 二十四诸天(78次)
  • \u00e7\u0091\u009c\u00e4\u00bc(20次)
  • \u00e5\u008a\u009f\u00e5\u00be(18次)
  • \u00e7\u00b4\u00a0\u00e9\u00a3(18次)
  •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