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要义一要义二第一讲第二讲第三讲第四讲第五讲第六讲第七讲第八讲第九讲第十讲第十一讲第十二讲第十三讲第十四讲第十五讲第十六讲第十七讲第十八讲第十九讲第二十讲第二十一..

『四、覆者,于自作罪,恐失利养名誉,隐藏为性。能障不覆,悔恼为业。谓覆藏者,后必悔恼不安稳故。』第四个覆的体性,是『于自作罪』。说这个人会产生覆藏,是他先前已经..

你因为忆念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所以你在造罪的过程中形成躁动,其实这是好现象。难道你造罪时要心安理得吗?你造罪本来就应该忐忑不安,这个是正常,表示你的心中还有正面..

《唯识学》有一个名词叫烦恼障,是说烦恼的活动能障碍我们修学圣道。因为菩萨的一切功德,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都是在寂静的心境下生起的,不能够跟烦恼相..

这四弘誓愿当中,其实菩萨是有两种:(一)悲增上菩萨:他在缘境的时候,他缘的大部分是众生的相。众生的苦恼相而发心,这种人是悲增上菩萨。就是启动他修行的动力,来自于..

我们看丁七的普等三昧愿。这一段我们讲到本尊的功德。前面是针对资粮位菩萨来说,在整个修学当中远离遮障的果报而成就殊胜的果报。这以下是约着加行位的菩萨。加行位的菩萨..

关于修学位次,我们今天要注意一个观念,就是转字。《楞严经》在经文当中没有讲到一个断除烦恼,没有这句话!这是本经跟其他经典不同的地方。它认为烦恼就是真如,你不要断..

什么是「资粮位」菩萨的相貌?就是这个「资粮位」的菩萨发菩提心以后,他是怎么修行呢?「福德、智慧二资粮」,发了菩提心以后,你要赶快的积集「二」种「资粮」:第一个是..

你自我意识太强的人,你要离开娑婆世界很难的。因为你这个一切法的执取太重,你很难放下娑婆世界。我们在娑婆世界已经打滚太久太久太久,你不可能把所有的东西,一个一个对..

为欲对治虽已发趣不复退还而失坏因,故立定慧波罗蜜多。失坏因者,谓诸散动及邪恶慧。你能够通过布施、持戒发起的菩提心,通过忍辱精进让菩提心增长广大,你还得要注意,不..

热搜词

  • 学佛(3622次)
  • 素食(2418次)
  • 佛陀(2013次)
  • 吃素(1899次)
  • 地藏经(1605次)
  • 净界法师(1523次)
  • 修行(1470次)
  • 往生(1458次)
  • 心经(1396次)
  • 放生(1381次)
  • 念佛(1276次)
  • 地藏菩萨(1270次)
  • 释迦牟尼佛(1217次)
  • 素食者(1059次)
  • 楞严经(1015次)
  • 金刚经(1002次)
  • 功德(968次)
  • 华严经(871次)
  • 素食主义(846次)
  • 持戒(842次)
  • 观音菩萨(842次)
  • 护法(837次)
  • 大悲咒(822次)
  • 戒律(757次)
  • 阿弥陀经(737次)
  • 无量寿经(701次)
  • 文殊菩萨(700次)
  • 素食主义者(694次)
  • 法华经(678次)
  • 普贤菩萨(643次)
  • 普门品(551次)
  • 药师佛(441次)
  • 药师经(353次)
  • 弥勒佛(340次)
  • 素食日(335次)
  • 莲花生大士(300次)
  • 瑜伽师地论(285次)
  • 素食汉堡(271次)
  • u00e5(258次)
  • 长阿含经(234次)
  • 素食厨师(186次)
  • 黄财神(166次)
  • 云南(158次)
  • 孔雀明王(138次)
  • 奥地利(104次)
  • 清芳庙(96次)
  • 二十四诸天(76次)
  • \u00e7\u0091\u009c\u00e4\u00bc(20次)
  • \u00e5\u008a\u009f\u00e5\u00be(18次)
  • \u00e7\u00b4\u00a0\u00e9\u00a3(18次)
  •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