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世界上有些人持有错误的观点,不了解因果报应的真相,有三种因果:同时发生的因果、这一生内的因果、以及前世和来世之间的因果。有些人常常否认因果的存在,这种想法被称为..

为什么受了菩萨戒,一定要学大乘经论呢?第一个理由,因为菩萨的戒法是分散在各种大乘经论当中,这个是不同于小乘的地方。小乘的戒法是完全归纳在小乘的律藏,所以我们在学..

一个国家法制不健全,国家必乱;佛教内僧团倘若没有戒律,僧团同样也乱。中国佛教自唐宋禅宗盛行,清规取代了戒律。然而今天的禅林,清规似乎也有名无实,使得整个教界处在..

宗教性:佛教虽然主张现世的自我完善,但是他对佛、菩萨、老师的崇拜,并且认为通过这种礼仪上的恭敬能够获得善业的美好的果报,这是佛教礼仪具有“宗教性”的一面。对治性..

“五恶”是什么?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叫“五戒”。“五戒”,入佛门必须要遵守的。这五桩事情,前面四桩叫“性罪”,它本身..

善恶由心,祸福由人,如影追形,如响随声。戒行之德,福应自然,天神拥护,感动十方,与天参德,功勋巍巍,众圣嗟叹,难可称量,智士达命,没身不邪,善知佛教,可得度世之..

学佛第一要守戒,戒律没有什么了不起,怎么说呢?它是个生活的规范,生活的艺术。尤其是比丘、比丘尼戒,它是佛教僧团生活的规范、道德、艺术,是一种民主社会的自我约束。..

离我家150华里的镇上,有一座福寿寺,寺庙很小,香火不旺,“硬件设施”偏于简陋。为了节省费用,僧众做饭不用电,也不用煤,全靠附近村子几个善男信女每年夏秋两季送过去..

佛陀成道后精心指导弟子们修行,并为僧尼制定了维护团结的“六和合”原则和严格的戒律,成为佛教传续不衰的根本保障。他的足迹遍及中印各地,居住说法时间较长的地方除竹园..

在佛教中,过午不食是佛陀为出家人制定的戒律。在律部中正确的说法叫“不非时食”。是指不能在规定许可以外的时间吃东西。这个时间就是在太阳到正中午后,一直到次日黎明,..

热搜词

  • 学佛(1052次)
  • 心经(606次)
  • 地藏经(540次)
  • 净界法师(505次)
  • 清芳庙(59次)
  • 佛陀(43次)
  • 修行(43次)
  • 功德(37次)
  • u00e5(13次)
  • 二十四诸天(7次)
  • 戒律(3次)
  • 奥地利(2次)
  • 素食厨师(2次)
  • 孔雀明王(2次)
  • 长阿含经(2次)
  • 释迦牟尼佛(2次)
  • \\\\u00e5\\\\u009c\\\\u00b0\\\(1次)
  • 大悲咒(1次)
  • 楞严经(1次)
  • 放生(1次)
  • 念佛(1次)
  • 素食(1次)
  • 素食汉堡(1次)
  • \u00e5\u009c\u00b0\u00e8\(1次)
  • 素食主义(1次)
  • \(1次)
  • \\u00e5\\u009c\\u00b0\\u00e8\\(1次)
  • \\\\\\\\\\\\\\\\u00e5\\\\\\\\\(1次)
  • 瑜伽师地论(1次)
  • \u00e5\u0087\u0080\u00e7\u0095(1次)
  • \u00e5\u0087\u0080\u00e7\(1次)
  • \u00e5\u009c\u00b0\u00e8\u0097(1次)
  • 素食日(1次)
  • 护法(1次)
  • 持戒(1次)
  • 吃素(1次)
  • 素食主义者(1次)
  • 弥勒佛(1次)
  • 观音菩萨(1次)
  • 莲花生大士(1次)
  • 文殊菩萨(1次)
  • 地藏菩萨(1次)
  • 普贤菩萨(1次)
  • 药师经(1次)
  • 黄财神(1次)
  • 往生(1次)
  • 药师佛(1次)
  • 普门品(1次)
  • 无量寿经(1次)
  • 法华经(1次)
  •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