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佛说戒律就是世出世间善恶的基本准则。因果是规律,戒律是善恶的标准。如何判断善和恶,以戒律为前提。善恶的判断有一个基本精神。一切使众生受到伤害,引起烦恼的事情,就..

有必要,无必要,不由你说了算,也不由我说了算,决定权在当事人,你修行遇不到这个,也与你无关。在十重四十八条出家菩萨戒中,确实有主张燃身供佛这一条,这就要看受戒者..

戒疤又称香疤。指佛教徒为求受清净戒体而燃香于身上所遗留的疤痕。其行为根据或系起自于舍身供养之思想,或系为断除我执。受戒时燃戒疤又称‘烧香疤’,所燃香疤之数目一般..

戒、定、慧三无漏学是学佛的全部内涵,由戒生定,由定发慧,故戒学实乃学佛之基。佛陀涅槃前就教示佛弟子应“以戒为师”,即因戒能成就一切善法,功德宝藏,令生命得到光辉..

【经典介绍】《涅槃经》,北凉昙无谶译,经中说佛身常住不灭,涅槃常乐我净;宣说戒律为常住真心所显现,宣称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阐提和声闻、辟支佛均得成佛等大乘思想,..

皈依是皈投、依靠之意,受到佛、法、僧三宝的加持。真正的皈依是从内心生起对上师三宝的信心,发愿生生世世皈依上师三宝,即使生命受到威胁也不轻易放弃誓言,有了这样的信..

在大多数的观念中,甚至当成了一个佛教常识——和尚不能吃肉,成为佛教徒就要吃斋念佛,大多数人都理解成了吃素,那么到底成为和尚能吃素吗?和尚不准吃肉的由来:在佛教传..

我的老师跟我讲实话,佛法重实质,不重形式。譬如讲到戒律,他非常重视戒律,我跟他三年,他提到戒律的重要,总提了几十遍,我的印象最深。怎样持戒?他告诉我,不必到哪个..

根据佛制的戒律,僧众应当于每月望、晦(农历十五日、三十日)两日齐集一处,共诵《戒本》,自我检查有无违犯戒律之事。如有违犯,便应按照情节轻重,依法忏悔。忏:是梵语..

学佛人常彼此相互砥励,学习要如何清净戒行。常有人本来乐于学佛,但是一知道有许多戒律要守,就打退堂鼓了;也有人能安下来念佛,但是不敢受戒,认为受了戒就会被绑着,没..

热搜词

  • 学佛(1059次)
  • 心经(611次)
  • 地藏经(544次)
  • 净界法师(509次)
  • 清芳庙(60次)
  • 修行(54次)
  • 功德(53次)
  • 佛陀(49次)
  • u00e5(20次)
  • 护法(16次)
  • 戒律(16次)
  • 放生(15次)
  • 药师经(15次)
  • 普门品(14次)
  • 素食日(14次)
  • 地藏菩萨(13次)
  • 素食厨师(12次)
  • 二十四诸天(12次)
  • 长阿含经(12次)
  • 大悲咒(11次)
  • 法华经(11次)
  • 素食汉堡(11次)
  • 楞严经(10次)
  • 念佛(10次)
  • 素食(10次)
  • 瑜伽师地论(10次)
  • 阿弥陀经(10次)
  • 释迦牟尼佛(10次)
  • 观音菩萨(10次)
  • 文殊菩萨(10次)
  • 持戒(10次)
  • 无量寿经(9次)
  • 弥勒佛(9次)
  • 素食者(9次)
  • 往生(8次)
  • 普贤菩萨(8次)
  • 药师佛(8次)
  • 莲花生大士(8次)
  • 华严经(8次)
  • 素食主义(8次)
  • 孔雀明王(8次)
  • 奥地利(8次)
  • 吃素(8次)
  • 金刚经(7次)
  • 素食主义者(6次)
  • 黄财神(6次)
  • \(1次)
  • \u00e5\u0087\u0080\u00e7\(1次)
  • \u00e5\u0087\u0080\u00e7\u0095(1次)
  • \\\\\\\\\\\\\\\\u00e5\\\\\\\\\(1次)
  •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