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在藏传佛教的所有传承里,每月的初十或二十五,实修者都会举行荟供这种供佛仪式,这与我们平常的供佛是有差别的,因为它可以用来忏罪。为什么要经常忏悔罪业呢?阿底峡尊者..

有许多佛弟子学佛多年可是生活一直没办法改善,这是为什么呢?其实绝大部分的原因是因为戒律不严谨尤其最常犯的就是口业,而且以网路上造业最为严重这些佛弟子往往不知道自己..

1、以戒律门求忏悔:戒律门就是守法、持戒,守戒律可以防非止恶,恶法不生,善法就会增长,持戒可以灭罪,灭罪也就是忏悔。2、以功德门求忏悔:你去布施、行善,为人民服务..

戒法者,一切防护性的语言、规范。即各位所在地的国家法律、法规、条例、地方性政策、规矩、礼义和承诺等等。从“人”字上说,这是一位好公民的条件;在此基础上,作为佛弟..

(1)持戒:首先要了解对方是否已受具足戒,受戒后是否学戒,是否已明四相五法;然后才谈是否遵戒、守戒、持戒。或许有居士会问:比丘、比丘尼的戒律,信众不能阅读学习,..

不少学佛的女众,是在现实遇到困难或感受到苦痛以后,才来学习佛法的。在学法初期,由于不懂佛理和戒律,在亲近法师或其它男众的过程中,往往发生思想和行为的颠倒和错位。..

佛教信众有七众弟子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优婆塞、优婆夷。这是根据所受持戒律的不同而区别出来的,这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最常见的比较正规的称谓。(..

从佛教本身讲,不论藏传还是汉传,出家人的别解脱戒都是来自小乘有部和经部,内容差不多。释迦牟尼佛住世时,规定出家人必须托钵乞食,而且施主布施什么就必须吃什么,不能..

一、已经解脱者有三类等级1、罗汉自己觉悟之人。2、菩萨自己觉悟,让他人觉悟之人3、佛自觉觉他、觉性圆满之人二、未解脱之人根据佛教徒持戒的不同,戒律高下的不同,男女..

从现实生活来看,佛教的戒律意味着什么呢?简言之,“遵守佛教戒律意味着维护自尊,意味着弥补自身的漏洞,意味着做一个守法的公民,意味着成为一个内心和谐、正直而善良的..

热搜词

  • 学佛(1059次)
  • 心经(611次)
  • 地藏经(544次)
  • 净界法师(509次)
  • 清芳庙(60次)
  • 修行(54次)
  • 功德(53次)
  • 佛陀(49次)
  • u00e5(20次)
  • 护法(16次)
  • 放生(15次)
  • 药师经(15次)
  • 戒律(15次)
  • 普门品(14次)
  • 素食日(14次)
  • 地藏菩萨(13次)
  • 素食厨师(12次)
  • 二十四诸天(12次)
  • 长阿含经(12次)
  • 大悲咒(11次)
  • 法华经(11次)
  • 素食汉堡(11次)
  • 楞严经(10次)
  • 念佛(10次)
  • 素食(10次)
  • 瑜伽师地论(10次)
  • 阿弥陀经(10次)
  • 释迦牟尼佛(10次)
  • 观音菩萨(10次)
  • 文殊菩萨(10次)
  • 持戒(10次)
  • 无量寿经(9次)
  • 弥勒佛(9次)
  • 素食者(9次)
  • 往生(8次)
  • 普贤菩萨(8次)
  • 药师佛(8次)
  • 莲花生大士(8次)
  • 华严经(8次)
  • 素食主义(8次)
  • 孔雀明王(8次)
  • 奥地利(8次)
  • 吃素(8次)
  • 金刚经(7次)
  • 素食主义者(6次)
  • 黄财神(6次)
  • \(1次)
  • \u00e5\u0087\u0080\u00e7\(1次)
  • \u00e5\u0087\u0080\u00e7\u0095(1次)
  • \\\\\\\\\\\\\\\\u00e5\\\\\\\\\(1次)
  •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