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佛陀说六根跟六尘接触,那个感受跟想像是没有体性的。没有体性的意思,是讲它的真实性不可得,不是讲它的因缘不可得。你依止这个感受、这个想像去造业,那的确是有果报的,..

讲到根、尘、识三法,佛陀为了让我们了解生命的因缘的相貌,他把生命分成三部份:第一个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这个是能分别。第二个六尘,这是所分别..

我们必须用心力来引导业力。因为我们无始劫造了很多业力,所以人跟人之间是非常复杂。我们人跟人之间有无量无边的善业,散布在人群当中;我们有无量无边的罪业,散布在人群..

前面讲到桥陈那比丘知道:原来三界这个地方是住旅馆的,我们是客人。他觉悟到三界是一个苦恼的处所,从这个地方他产生了出离心。有了出离心当然还要有智慧。前面说客人是约..

我们看最后一段,庄严的第三段,池水庄严。戊一、总标宝华千万种 弥覆池流泉微风动华叶 交错光乱转极乐世界的依报,除了大地的依止处,我们看,从它的功能区分主要有两块:..

在修行当中,我们一般凡夫有三种过失。第一种人,凡夫的过失。这个凡夫,指的是造恶凡夫。说,一切的凡夫众生,他的特性就是跟着感觉走,跟着妄想走。他想干什么、他就去干..

在我们生命当中,主导我们见闻觉知的,不是你的眼根,也不是嘴巴,真正的背后的本来面目,最终的主人翁,其实是我们的一念心性,那个不生灭心,只是我们没有去把它找出来。..

我们在修学佛法的时候,应该要先建立二种大乘的正见,第一个是所知依,就是你要先了解生命的根源在哪里?什么叫生命的根源呢?简单地说,就是你要了解生从何来,死将何去?..

一个人,到底要不要受戒?说:诶,我不受戒,我也可以做善业了,我也可以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对,我做一个好人也不错了,我不要受戒了。那我受了戒以后,也是存好心、..

智者大师把整个成佛之道简单地判作两个阶位:一个是般若道,一个是方便道。什么叫般若道呢?就是你从凡夫到大乘的见道位,就是我们别教所说的大乘的初地,叫般若道。般若道..

热搜词

  • 学佛(3650次)
  • 素食(2442次)
  • 佛陀(2029次)
  • 吃素(1924次)
  • 净界法师(1685次)
  • 地藏经(1626次)
  • 修行(1499次)
  • 往生(1478次)
  • 心经(1463次)
  • 放生(1400次)
  • 念佛(1301次)
  • 地藏菩萨(1292次)
  • 释迦牟尼佛(1237次)
  • 素食者(1082次)
  • 楞严经(1038次)
  • 金刚经(1025次)
  • 功德(985次)
  • 华严经(887次)
  • 观音菩萨(868次)
  • 素食主义(865次)
  • 持戒(860次)
  • 护法(856次)
  • 大悲咒(842次)
  • 戒律(778次)
  • 阿弥陀经(756次)
  • 无量寿经(724次)
  • 文殊菩萨(719次)
  • 素食主义者(716次)
  • 法华经(694次)
  • 普贤菩萨(662次)
  • 普门品(575次)
  • 药师佛(453次)
  • 药师经(362次)
  • 弥勒佛(350次)
  • 素食日(344次)
  • 莲花生大士(310次)
  • 瑜伽师地论(289次)
  • 素食汉堡(277次)
  • u00e5(269次)
  • 长阿含经(241次)
  • 云南(222次)
  • 素食厨师(194次)
  • 黄财神(180次)
  • 孔雀明王(145次)
  • 奥地利(111次)
  • 清芳庙(99次)
  • 二十四诸天(84次)
  • \u00e7\u0091\u009c\u00e4\u00bc(22次)
  • \u00e5\u008a\u009f\u00e5\u00be(19次)
  • \u00e7\u00b4\u00a0\u00e9\u00a3(19次)
  •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