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佛陀说六根跟六尘接触,那个感受跟想像是没有体性的。没有体性的意思,是讲它的真实性不可得,不是讲它的因缘不可得。你依止这个感受、这个想像去造业,那的确是有果报的,..
佛陀说六根跟六尘接触,那个感受跟想像是没有体性的。没有体性的意思,是讲它的真实性不可得,不是讲它的因缘不可得。你依止这个感受、这个想像去造业,那的确是有果报的,..
讲到根、尘、识三法,佛陀为了让我们了解生命的因缘的相貌,他把生命分成三部份:第一个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这个是能分别。第二个六尘,这是所分别..
我们必须用心力来引导业力。因为我们无始劫造了很多业力,所以人跟人之间是非常复杂。我们人跟人之间有无量无边的善业,散布在人群当中;我们有无量无边的罪业,散布在人群..
前面讲到桥陈那比丘知道:原来三界这个地方是住旅馆的,我们是客人。他觉悟到三界是一个苦恼的处所,从这个地方他产生了出离心。有了出离心当然还要有智慧。前面说客人是约..
我们看最后一段,庄严的第三段,池水庄严。戊一、总标宝华千万种 弥覆池流泉微风动华叶 交错光乱转极乐世界的依报,除了大地的依止处,我们看,从它的功能区分主要有两块:..
在修行当中,我们一般凡夫有三种过失。第一种人,凡夫的过失。这个凡夫,指的是造恶凡夫。说,一切的凡夫众生,他的特性就是跟着感觉走,跟着妄想走。他想干什么、他就去干..
在我们生命当中,主导我们见闻觉知的,不是你的眼根,也不是嘴巴,真正的背后的本来面目,最终的主人翁,其实是我们的一念心性,那个不生灭心,只是我们没有去把它找出来。..
我们在修学佛法的时候,应该要先建立二种大乘的正见,第一个是所知依,就是你要先了解生命的根源在哪里?什么叫生命的根源呢?简单地说,就是你要了解生从何来,死将何去?..
一个人,到底要不要受戒?说:诶,我不受戒,我也可以做善业了,我也可以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对,我做一个好人也不错了,我不要受戒了。那我受了戒以后,也是存好心、..
智者大师把整个成佛之道简单地判作两个阶位:一个是般若道,一个是方便道。什么叫般若道呢?就是你从凡夫到大乘的见道位,就是我们别教所说的大乘的初地,叫般若道。般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