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佛说是妙庄严王本事品时,八万四千人远尘离垢,于诸法中,得法眼净。佛说是妙庄严王本事品的时候,法华会上有八万四千人内心远离烦恼尘垢,于诸法中,得法眼净。慧眼是见真..

我们建立一种忆佛、念佛的信心,那怎么忆念?这个方法应该怎么做?我们希望临终的时候要做两件事情:第一个不要跟娑婆世界感应了。虽然我们阿赖耶识还有很多业力,但是我现..

有人说你去读《大般若经》六百卷,你把它读过几次,你自然就开悟了。为什么会开悟呢?这个道理,我们不要说迷信,好像《大般若经》有什么不可思议的加持力,不是这个意思。..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佛陀说若众生心,忆佛念佛,忆念佛的功德或者忆念佛..

《业疏》云:戒是警意之缘也。以凡夫无始随妄兴业,动与妄会,无思返本;是以大圣树戒警心,不得随妄,还沦生死。这个戒法我们作一个简单的定义。这个戒在我们的修行当中,..

我们讲到五蕴的主人,藕益大师在《灵峰宗论》中他曾经对我们修行人他提出了一个问题,他说我们要先知道一个事情,流转三界中,到底是谁在流转?流转者谁?这个很重要!到底..

一般我们除非深入教理,否则很难从魔所说的相似法教理当中去判断邪正。但是魔要出现,从经典上看,往往它有几个特色:第一、显现感应神通:它一定要显现感应神通,很奇特的..

下面这一段庚二,诫劝,作一个告诫跟劝修。这当中有两段:第一个,诫徒闻无功;第二个,劝真修有益。就是告诫阿难尊者,只是多闻而不修行内心的微密观照,其实是不能够断惑..

在依他起性当中,依他所执的遍计执是没有的。这个地方我说明一下。在依他起当中所产生的遍计执是没有的,不是依他起没有,而是依他起当中所产生的遍计执,这一部分是要破坏..

佛法认为过去发生的事情是不能改变的,但是你未来有无量的希望。你未来要何去何从,那就看你是依止什么样的思想。你看孔夫子,他三岁丧父、十六岁丧母,他的青少年运是非常..

热搜词

  • 学佛(3626次)
  • 素食(2419次)
  • 佛陀(2016次)
  • 吃素(1903次)
  • 地藏经(1607次)
  • 净界法师(1552次)
  • 修行(1473次)
  • 往生(1461次)
  • 心经(1410次)
  • 放生(1386次)
  • 念佛(1280次)
  • 地藏菩萨(1273次)
  • 释迦牟尼佛(1220次)
  • 素食者(1061次)
  • 楞严经(1019次)
  • 金刚经(1005次)
  • 功德(971次)
  • 华严经(874次)
  • 素食主义(850次)
  • 观音菩萨(845次)
  • 持戒(843次)
  • 护法(839次)
  • 大悲咒(826次)
  • 戒律(761次)
  • 阿弥陀经(738次)
  • 无量寿经(705次)
  • 文殊菩萨(705次)
  • 素食主义者(699次)
  • 法华经(679次)
  • 普贤菩萨(646次)
  • 普门品(554次)
  • 药师佛(446次)
  • 药师经(355次)
  • 弥勒佛(345次)
  • 素食日(337次)
  • 莲花生大士(300次)
  • 瑜伽师地论(287次)
  • 素食汉堡(273次)
  • u00e5(258次)
  • 长阿含经(234次)
  • 云南(202次)
  • 素食厨师(188次)
  • 黄财神(173次)
  • 孔雀明王(141次)
  • 奥地利(106次)
  • 清芳庙(97次)
  • 二十四诸天(78次)
  • \u00e7\u0091\u009c\u00e4\u00bc(21次)
  • \u00e5\u008a\u009f\u00e5\u00be(18次)
  • \u00e7\u00b4\u00a0\u00e9\u00a3(18次)
  •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