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若先受尽不善业果而修善者,与上相违,当知如是补特伽罗,从暗趣明。此中差别者,将命终时,犹如梦中,见无量种非变怪色可意相生。第二种情况就是,一个人他积集的善业强,..

即所说彼土之导师,以四十八愿接信愿念佛众生,生极乐世界,永阶不退者也。我们前面介绍阿弥陀的意义,这地方是说明人,就是我们所说的西方净土的导师,他在因地时发了四十..

我们要有一个观念:在诸位心中,你现在的念头多分来说是正念比较多,妄想比较少,但是我必须提醒大家一个事实你现在的心念,在你内心的深处,只是阿赖耶识的一部分,并不是..

未到地定跟初禅相貌的差别,这以下讲的很清楚:谓由心调柔、心轻安性生起之力,为所依止。未到地定的修学,他要以心的调柔跟轻安性做基础。你内心要先破除欲界的昏沉跟掉举..

问:破邪显正要如何避免犯说四众过戒?净界法师答:要如何避免说四众过戒,这当然每一个人不说四众过的因缘不同。我个人的看法是这样子:这个嘴巴它是一个工具,一个人嘴巴..

问:佛是无念,此无念是完全没有念头?还是还有善念?净界法师答:完全没有念头,你这个不是无情众生吗?佛法不是说从有情修成无情,而是转识成智。它这个无念,当然刚开始..

我们如果读《阿含经》,或者你去读大乘的经典,比如说《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你会发觉这两部经的味道非常不一样。就是说,你读《阿含经》,它文字当中所释放的信..

近代高僧说,身为有情众生,每个人都想要离苦得乐。虽然有时也会起颠倒,造了很多罪业使令自己痛苦,但是想要离苦得乐的本性从来没有改变过。我们要知道:所有的痛苦都来自..

菩提,梵语,此云觉、智、道。广义而言,即三乘圣人能断除烦恼成就涅槃之无漏智慧,名为菩提,亦名智德。菩提,简单地说就是一种无漏的智慧。为什么智慧加了无漏呢?因为它..

是故阿难!若不断杀,修禅定者,譬如有人,自塞其耳,高声大叫,求人不闻,此等名为欲隐弥露。说一个人假设不断杀,在《楞严经》讲断杀不是只有杀生,包括你吃肉,包括你吃..

热搜词

  • 学佛(3648次)
  • 素食(2438次)
  • 佛陀(2028次)
  • 吃素(1921次)
  • 净界法师(1667次)
  • 地藏经(1624次)
  • 修行(1493次)
  • 往生(1476次)
  • 心经(1461次)
  • 放生(1398次)
  • 念佛(1298次)
  • 地藏菩萨(1291次)
  • 释迦牟尼佛(1235次)
  • 素食者(1081次)
  • 楞严经(1037次)
  • 金刚经(1021次)
  • 功德(984次)
  • 华严经(886次)
  • 观音菩萨(865次)
  • 素食主义(860次)
  • 持戒(859次)
  • 护法(855次)
  • 大悲咒(840次)
  • 戒律(777次)
  • 阿弥陀经(755次)
  • 无量寿经(718次)
  • 文殊菩萨(716次)
  • 素食主义者(713次)
  • 法华经(692次)
  • 普贤菩萨(660次)
  • 普门品(574次)
  • 药师佛(451次)
  • 药师经(362次)
  • 弥勒佛(350次)
  • 素食日(344次)
  • 莲花生大士(309次)
  • 瑜伽师地论(289次)
  • 素食汉堡(277次)
  • u00e5(269次)
  • 长阿含经(240次)
  • 云南(221次)
  • 素食厨师(194次)
  • 黄财神(180次)
  • 孔雀明王(145次)
  • 奥地利(111次)
  • 清芳庙(99次)
  • 二十四诸天(84次)
  • \u00e7\u0091\u009c\u00e4\u00bc(22次)
  • \u00e5\u008a\u009f\u00e5\u00be(19次)
  • \u00e7\u00b4\u00a0\u00e9\u00a3(19次)
  •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