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楞严经中讲有个琉璃光法王子,他在因地的时候,先观察外在世界是动的,然后得知:外在世界动是因为心中有在动。之后他回光返照:我心中的「动」从什么地方来?又将往哪里而..

从二谛圆融的角度,什么叫做唯心净土呢?说一个真实通达空性的人,他的心情是炽然的求生净土,他明明知道娑婆世界是空,但是他非常的厌恶娑婆世界。为什么呢?虽然生体不可..

楞严经中,虚空藏菩萨说,他在因地以观察虚空无边,观察四大地水火风是无依,就是它是「没有自性」的,自性空的,它只就是我们妄想生灭的因缘把它变现出来,心生则种种法生..

我们内心的一种造作的功能,佛陀说就像一个暴流,就是一个从高山上,流下一种快速的水流。这个水流的性质有两个:第一个波浪相续;一个波浪接一个波浪,它中间是没有中断的..

【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殊不能知」,在整个生灭、去来的假相当中,它根本的本源,..

我们一般人刚开始学佛,你不是说马上改变。学佛以后,你开始回光返照,这时候是「真妄交攻」,可能会遇到楞严经讲的「五十阴魔」,我们攀缘的路还是会走,但是真如的路还是..

我们从我们内心的相状,看到过去的因,也看到你现在面对的缘,也可以预测你未来的果报。这样子的一个整体过程,如是本末究竟,这个本就是你最初的相,这个末就是最后的果报..

在生命当中我们自己得到一个暂时的果报,别人也得到一个暂时的果报,我们会一直认为说,我是比较重要的,别人是比较不重要的,自重他轻,这个观念是不对的,怎么说呢?因为..

从我们一念心性来看人生,人生没有开始,就是无生。为什么生呢?那是因缘生,灭也是因缘灭。从一念心性的角度,生与灭跟我没有关系。但是我们自己是弄假成真了,我们一昧地..

楞严经在大乘佛教当中,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法门,因为它探讨的是我们生命的根本。从佛教的角度来说,我们对于我们生命的根本,已经远离太久了,已经找不到我们自己原来的家..

热搜词

  • 学佛(3649次)
  • 素食(2442次)
  • 佛陀(2028次)
  • 吃素(1924次)
  • 净界法师(1681次)
  • 地藏经(1624次)
  • 修行(1498次)
  • 往生(1478次)
  • 心经(1463次)
  • 放生(1399次)
  • 念佛(1300次)
  • 地藏菩萨(1292次)
  • 释迦牟尼佛(1236次)
  • 素食者(1082次)
  • 楞严经(1038次)
  • 金刚经(1024次)
  • 功德(985次)
  • 华严经(887次)
  • 观音菩萨(868次)
  • 素食主义(863次)
  • 持戒(859次)
  • 护法(856次)
  • 大悲咒(842次)
  • 戒律(778次)
  • 阿弥陀经(756次)
  • 无量寿经(723次)
  • 文殊菩萨(719次)
  • 素食主义者(715次)
  • 法华经(694次)
  • 普贤菩萨(662次)
  • 普门品(575次)
  • 药师佛(452次)
  • 药师经(362次)
  • 弥勒佛(350次)
  • 素食日(344次)
  • 莲花生大士(309次)
  • 瑜伽师地论(289次)
  • 素食汉堡(277次)
  • u00e5(269次)
  • 长阿含经(241次)
  • 云南(221次)
  • 素食厨师(194次)
  • 黄财神(180次)
  • 孔雀明王(145次)
  • 奥地利(111次)
  • 清芳庙(99次)
  • 二十四诸天(84次)
  • \u00e7\u0091\u009c\u00e4\u00bc(22次)
  • \u00e5\u008a\u009f\u00e5\u00be(19次)
  • \u00e7\u00b4\u00a0\u00e9\u00a3(19次)
  •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