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这个悭就是耽,是爱的意思。不过耽比爱的势力更强大,是爱得很厉害了,才叫耽。耽着财法,内心当中对于自己的财物、或者所摄持的法门,非常的爱着,不能惠舍,不愿意把你的..

净界法师答:“自责汝心生厌离”,诃责自己是很重要的。智者大师他很注重诃责法,我们修行人在我空智慧还未生起之前,所有的修行法门主要就是诃责,就是惭愧。“崇重贤善,..

先看阿难尊者他执着中间的相貌。我们看经文:阿难言:我所说中,非此二种。如世尊言,眼色为缘,生于眼识。眼有分别,色尘无知。识生其中,则为心在。阿难听到前面佛陀破除..

佛教讲到我们生命的现象界,主要是靠因缘的力量来创造,那么因缘当然主要分成两块:一个是业力,一个是我们的心力。比方说你今生的现象,为什么你今生经常会有一个很好的朋..

从今生的角度来看,我们今生造了很多的业,到底什么业会被激发出来,临命终就很重要了。临命终它是一种业力激发的时候,就是把过去的、今生的业把它激发的时候,这个业力的..

我们佛教的正见,基本思想是建立在诸法因缘生。也就是说每一件事情都有它的道理,就是诸法因缘生。生命的确是遵循着一定的轨则,你今生会快乐,你今生会痛苦,都有一定的道..

.post-content img {display: block;height: auto;margin: 0 auto 0;max-width: 100%;}.zw{font-size: 1.5em;font-weight: 400; line-height: 0.59rem;margin-top:-0.36rem..

我们再往下看,观法无我。前面在自我概念当中指的是能主宰的自我,这个地方指的是我们所主宰的法。这个我一定有一个我所,一种缘起的法,我们把它念一遍:藏性周圆,循业随..

爱取的烦恼,它一定是两个之间的作用,一个能爱取,一个所爱取。色身是所爱取,那么是谁来爱取色身呢?谁来领受呢?就是我们的感受。因为我们放纵自己的六根,这种感官的感..

若从因缘观来观察,我们在个体生命的流转上,每一个剎那生命都要面临两种情况,一是受用果报,一是创造因地。一方面我们继承过去的业力,遇到很多人事的因缘,承受由前生的..

热搜词

  • 学佛(3612次)
  • 素食(2415次)
  • 佛陀(2008次)
  • 吃素(1895次)
  • 地藏经(1600次)
  • 净界法师(1497次)
  • 修行(1468次)
  • 往生(1456次)
  • 心经(1385次)
  • 放生(1378次)
  • 念佛(1272次)
  • 地藏菩萨(1267次)
  • 释迦牟尼佛(1211次)
  • 素食者(1052次)
  • 楞严经(1012次)
  • 金刚经(997次)
  • 功德(965次)
  • 华严经(868次)
  • 素食主义(842次)
  • 持戒(838次)
  • 观音菩萨(837次)
  • 护法(834次)
  • 大悲咒(817次)
  • 戒律(754次)
  • 阿弥陀经(734次)
  • 无量寿经(698次)
  • 文殊菩萨(697次)
  • 素食主义者(688次)
  • 法华经(675次)
  • 普贤菩萨(639次)
  • 普门品(548次)
  • 药师佛(439次)
  • 药师经(351次)
  • 弥勒佛(339次)
  • 素食日(333次)
  • 莲花生大士(297次)
  • 瑜伽师地论(283次)
  • 素食汉堡(270次)
  • u00e5(258次)
  • 长阿含经(232次)
  • 素食厨师(185次)
  • 黄财神(165次)
  • 孔雀明王(137次)
  • 奥地利(102次)
  • 清芳庙(95次)
  • 二十四诸天(75次)
  • 云南(55次)
  • \u00e7\u0091\u009c\u00e4\u00bc(19次)
  • \u00e5\u008a\u009f\u00e5\u00be(18次)
  • \u00e7\u00b4\u00a0\u00e9\u00a3(18次)
  •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