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思惟罪业之后,要做三件事情:首先,特生厌贱:对于我们所造的罪业,表示我们的厌恶和诃责。第二、发重惭愧:我们在佛前许下誓愿,从今天开始宁舍生命,绝对不再造作了。第..

这个罪业的轻重,我们也可以从唯识学作一个总结。唯识学说,这个造业有三种的判定。第一个,约心,就是约心的强弱。像本经说的,你在造业的时候烦恼具足,或者六根同时,这..

我们一个人念大悲咒,凡夫来念大悲咒,跟观世音菩萨来念大悲咒,产生的效果不一样,因为我们的心会有很多很多的干扰,就是受到阿赖耶识的干扰。阿赖耶识是我们生命的仓库,..

在《楞严经》的思想模式,就是空假中三观。你遇到任何的人事,你永远保持空假中三观。就是你要先修空观,破执。我们遇到一个生命的现象,可能是一个顺境,也可能是一个逆境..

这个无我的智慧,跟我们净土宗关系密切。你必须在临终的时候让愿力强过业力,那你这个业力就可以带业往生了。所以,如何处理生死业力在《阿含经》里面讲得很清楚,就是观察..

这段是《楞严经》,说一个人他依止妄想的过失。这个地方有两大段,第一段举过出由,先举出它的过失,说明它的原由,总共四小段。看经文:佛告阿难: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

我们看第五的闻法欢喜。前面是讲到极乐世界的受用,你的衣食、住宅、正报身心是怎么回事。这一愿是讲圣道,你到极乐世界不是享受快乐而已,你是要增上的。增上的主要因素,..

(四)修观之法是故应当一心系念、谛观彼佛,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想彼佛者,先当想象;闭目,开目见一宝像,如阎浮檀金色,坐彼华上;见像坐已,心眼得开,了..

菩提心先从出离心作基础,有三个:第一个,思惟生死过患;第二个,思惟死殁无常;第三个,思惟暇满难得。前面两个都是在思惟这个苦谛,思维苦谛。我们先看第二个。这个思惟..

佛法的修学啊,当我们开始从教理的学习而生起一种智慧的观照的时候,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你在观察因缘的时候,一定要把人生分成内外的差别,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你一个人..

热搜词

  • 学佛(3590次)
  • 素食(2410次)
  • 佛陀(2006次)
  • 吃素(1892次)
  • 地藏经(1580次)
  • 净界法师(1467次)
  • 修行(1466次)
  • 往生(1452次)
  • 放生(1373次)
  • 心经(1365次)
  • 念佛(1268次)
  • 地藏菩萨(1263次)
  • 释迦牟尼佛(1209次)
  • 素食者(1050次)
  • 楞严经(1008次)
  • 金刚经(990次)
  • 功德(962次)
  • 华严经(865次)
  • 素食主义(836次)
  • 持戒(835次)
  • 观音菩萨(834次)
  • 护法(827次)
  • 大悲咒(809次)
  • 戒律(750次)
  • 阿弥陀经(725次)
  • 无量寿经(695次)
  • 文殊菩萨(693次)
  • 素食主义者(683次)
  • 法华经(673次)
  • 普贤菩萨(634次)
  • 普门品(543次)
  • 药师佛(439次)
  • 药师经(351次)
  • 弥勒佛(336次)
  • 素食日(333次)
  • 莲花生大士(294次)
  • 瑜伽师地论(283次)
  • 素食汉堡(268次)
  • u00e5(255次)
  • 长阿含经(215次)
  • 素食厨师(184次)
  • 黄财神(165次)
  • 孔雀明王(137次)
  • 奥地利(102次)
  • 清芳庙(95次)
  • 二十四诸天(75次)
  • \u00e7\u0091\u009c\u00e4\u00bc(19次)
  • \u00e5\u00bf\u00b5\u00e4\u00bd(18次)
  • \u00e5\u008a\u009f\u00e5\u00be(18次)
  • \u00e7\u00b4\u00a0\u00e9\u00a3(18次)
  •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