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以下的观心无常跟观法无我,偏重在调伏我见的颠倒。就是我们明了分别的心是刹那刹那生灭的,我们是没有一个常一主宰性的,叫观心无常。迷却真常,缘气纷纭集一腔。离彼前尘..

我们来看看今生的生命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一定的过程。先看第一个,识。这个识是一个明了最微细的心识。识为初入胎识。即由过去惑业动力,使感异熟报体之赖耶识,遇缘托胎,..

其实整个思惟苦谛、调伏爱取的方法,正修就是四念处,尤其是调伏色身的爱取、调伏感受的爱取这两个。刚开始先调伏色身,因为我们所有的贪爱以正报最严重,所有的财富这些依..

在唯识学,它把我们每一个人--学佛人,分成五种种性:第一个定性声闻。有些人一接触佛法,佛陀说了无量无边的法,他什么法都没兴趣,只对苦谛的法特别好乐,特别欢喜修习无..

我们讲到了四圣谛。那么四圣谛从净土宗正念的角度来说,我们选择两个法是必修的:一个是思惟苦谛。我们要把娑婆世界的痛苦这一块参透,临终时的力量是不能勉强的,你没有力..

二禅,亦名定生喜乐地,谓行者厌患初禅觉、观之浑浊内心,以种种因缘,诃责舍离,使令定境转深,内心凝然,豁尔明净,而生起微细之喜乐感受,是名二禅。二禅它的另外一个名..

看第四个,非想非非想处定。这个是整个三界里面最高的境界了。四、非想非非想处定,谓行者舍前识处之有想,并舍前无所有处之无想,缘念非想非非想之法,具足而安住之。此定..

四禅,亦名舍念清净地,谓行者复厌三禅之乐法扰心,复以种种因缘,诃责舍离。乐既谢灭,不动真定,与舍俱发。此时行者出入息断,苦乐不起,一心在定,如明镜离垢,净水无波..

第二个,识无边处定。二、识无边处定,谓行者厌虚空之无边,缘多则散,能破于定,即舍虚空,转心缘识。此定成已,心定不动,清净寂静,名识无边处定。前面的空无边处定,它..

菩提心有本质上的差别跟作用上的差别,在本质上的差别就是世俗菩提心跟胜义菩提心。那么世俗菩提心是缘事相而发心,胜义菩提心是缘理性而发心。事相发心主要有两种,一个是..

热搜词

  • 学佛(3641次)
  • 素食(2435次)
  • 佛陀(2026次)
  • 吃素(1918次)
  • 净界法师(1640次)
  • 地藏经(1621次)
  • 修行(1491次)
  • 往生(1471次)
  • 心经(1456次)
  • 放生(1395次)
  • 念佛(1294次)
  • 地藏菩萨(1284次)
  • 释迦牟尼佛(1231次)
  • 素食者(1076次)
  • 楞严经(1032次)
  • 金刚经(1016次)
  • 功德(980次)
  • 华严经(883次)
  • 素食主义(858次)
  • 观音菩萨(858次)
  • 持戒(856次)
  • 护法(851次)
  • 大悲咒(837次)
  • 戒律(773次)
  • 阿弥陀经(752次)
  • 文殊菩萨(715次)
  • 无量寿经(714次)
  • 素食主义者(707次)
  • 法华经(689次)
  • 普贤菩萨(658次)
  • 普门品(569次)
  • 药师佛(449次)
  • 药师经(361次)
  • 弥勒佛(350次)
  • 素食日(342次)
  • 莲花生大士(304次)
  • 瑜伽师地论(289次)
  • 素食汉堡(276次)
  • u00e5(268次)
  • 长阿含经(240次)
  • 云南(219次)
  • 素食厨师(193次)
  • 黄财神(180次)
  • 孔雀明王(145次)
  • 奥地利(110次)
  • 清芳庙(98次)
  • 二十四诸天(84次)
  • \u00e7\u0091\u009c\u00e4\u00bc(22次)
  • \u00e5\u008a\u009f\u00e5\u00be(19次)
  • \u00e7\u00b4\u00a0\u00e9\u00a3(19次)
  •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