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二、佛,了了常知,不可昏昧。佛者觉也,修持首楞严王三昧,你的智慧光明会慢慢地开展出来。如果一个人老是跟着妄想走,你的生命大概就是做你喜欢做的事情,你喜欢做什么,..

整部《楞严经》的修学重点,就在破妄显真。那么在整个过程当中,就是修学不迷、不取、不动这六个字。而不迷是修行的一个重要关键,它是一种理观,属于智慧的观照。不迷在蕅..

二,真、妄。当你把心拉回来的时候,就要处理真妄的问题。你不是心拉回来就没有事,你的心有妄心、有真心,你如何远离妄想,安住在不生不灭的真如?所以,整个《楞严经》的..

处众能伏说,远离二杂染,无护无忘失,摄御众归礼。这讲到佛陀调御众生的方法。那么佛陀是怎么样来统理大众呢?统理大众,一切无碍,这当中有两个方法:第一个,佛陀成就三..

总而言之,大白牛车的启动,我们讲过有三个次第:安住、观照、发愿。先安住一念清净心,观照十如是,发起菩提愿。过去一休和尚跟他师父师徒俩在山中一个小茅蓬打禅七。这禅..

在《唯识学》上,色法有二种:一个叫业果色,一个叫定果色。一、业果色。比如说,你今生为什么长这个德行呢?这跟业力有关系,因为你前生造了很多很多的业,这些业都存在阿..

这个理观的智慧所带动的有六个阶段。一、理即佛。一切众生但有性德佛乘。二、名字即佛。闻此佛乘,能生信解。三、观行即佛。念念观心,无间无杂。四、相似即佛。粗垢先落,..

我们要知道,极乐国土不是业力所感,我们再三强调──这是阿弥陀佛的法身所变现!我再说明一次:我们这次讲解这部经,主要参考的注解有三个:一、整个义理、架构主要是根据..

所谓法空,是什么道理呢?我们在天亲菩萨的传记中,看到小乘论师经常跟大乘论师辩论法义,但是《唯识学》有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可以立即破除小乘的论点,小乘宗说法是有真实..

当我们修习四念处之后,接下来应该要修助行四正勤。四正勤有四个法门,能使我们不断地进步。这四个法门可以会归为二种:一个是断恶,一个是修善。修行首先要面对的是身口意..

热搜词

  • 学佛(3649次)
  • 素食(2442次)
  • 佛陀(2029次)
  • 吃素(1924次)
  • 净界法师(1684次)
  • 地藏经(1624次)
  • 修行(1499次)
  • 往生(1478次)
  • 心经(1463次)
  • 放生(1399次)
  • 念佛(1301次)
  • 地藏菩萨(1292次)
  • 释迦牟尼佛(1236次)
  • 素食者(1082次)
  • 楞严经(1038次)
  • 金刚经(1025次)
  • 功德(985次)
  • 华严经(887次)
  • 观音菩萨(868次)
  • 素食主义(864次)
  • 持戒(859次)
  • 护法(856次)
  • 大悲咒(842次)
  • 戒律(778次)
  • 阿弥陀经(756次)
  • 无量寿经(724次)
  • 文殊菩萨(719次)
  • 素食主义者(715次)
  • 法华经(694次)
  • 普贤菩萨(662次)
  • 普门品(575次)
  • 药师佛(452次)
  • 药师经(362次)
  • 弥勒佛(350次)
  • 素食日(344次)
  • 莲花生大士(309次)
  • 瑜伽师地论(289次)
  • 素食汉堡(277次)
  • u00e5(269次)
  • 长阿含经(241次)
  • 云南(221次)
  • 素食厨师(194次)
  • 黄财神(180次)
  • 孔雀明王(145次)
  • 奥地利(111次)
  • 清芳庙(99次)
  • 二十四诸天(84次)
  • \u00e7\u0091\u009c\u00e4\u00bc(22次)
  • \u00e5\u008a\u009f\u00e5\u00be(19次)
  • \u00e7\u00b4\u00a0\u00e9\u00a3(19次)
  •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