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我们日常生活的空观跟假观,都是培养第二念。第一念落入相状、因缘,正常。生死凡夫谁没有个感情呢?因此第一念不怪你,但是你第二念启动以后,真能破妄。你告诉自己,我本..
我们日常生活的空观跟假观,都是培养第二念。第一念落入相状、因缘,正常。生死凡夫谁没有个感情呢?因此第一念不怪你,但是你第二念启动以后,真能破妄。你告诉自己,我本..
有人说,受了菩萨戒,造罪时罪加一等。这个观念是错误的,非常错误。稍微懂一点佛法因缘观的人、稍微对业果思想了解的人都知道,因果的道理是以心作根本,心为业主。判定业..
《楞严经》的观念,觅心了不可得的意思,不是说它的作用不存在,不是的。我们这一念心去攀缘佛像,产生很美好的善念,这也是造一个善业,这种作用都存在的,只是它这一念心..
作顺情境者:或作父母兄弟,诸佛形像,端正男女,可爱之境,令人心著。作违情境者:或作虎狼师子,罗刹之形,种种可畏之像,来怖行人。作非违非顺境界者:则平常之事,动乱..
无分别智的意境是甚深的,这个「甚深」有二个:第一个【境智甚深】,第二个【法性甚深】。一个是能缘的智慧甚深,一个是所缘的法性真如是甚深。【非于此非余,非智而是智,..
法身的相貌,他是常住的,他没有生灭变化,那是恒常存在,没有消失跟断灭的情况,叫做常住。【谓真如清净相故,本愿所引故,所应作事无竟期故。】为什么佛菩萨的法身会常住..
我们对于这个法师啊,尽量能够避免啊去观察这五个处所:一、戒穿缺。那么第一个这个法师的戒有过失,不过当然这个地方宗大师强调,这个戒的穿缺,他不能破根本重戒。善知识..
我要告诉诸位,蕅益大师在讲菩萨戒时,他讲一句很重要的话,他说菩萨戒只有一个人持清净而已。那个人是谁,你们知道吗?佛陀!这句话对我很大的鼓励啊!这是出自蕅益大师的..
【复有多颂,成立如是无分别智:鬼傍生人天,各随其所应,等事心异故,许义非真实。】这一段是说明唯识无义的道理。讲?到六道里面有四种众生:第一个是饿鬼道;第二个是畜..
古德有一本书,叫《念佛法要》,近现代的居士编的,他里面讲到一个故事说,在清朝,有一个钱翼山的居士,这个居士一开始是开酒店的,卖酒也就卖一些肉,配酒。他隔壁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