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我们日常生活的空观跟假观,都是培养第二念。第一念落入相状、因缘,正常。生死凡夫谁没有个感情呢?因此第一念不怪你,但是你第二念启动以后,真能破妄。你告诉自己,我本..

有人说,受了菩萨戒,造罪时罪加一等。这个观念是错误的,非常错误。稍微懂一点佛法因缘观的人、稍微对业果思想了解的人都知道,因果的道理是以心作根本,心为业主。判定业..

《楞严经》的观念,觅心了不可得的意思,不是说它的作用不存在,不是的。我们这一念心去攀缘佛像,产生很美好的善念,这也是造一个善业,这种作用都存在的,只是它这一念心..

作顺情境者:或作父母兄弟,诸佛形像,端正男女,可爱之境,令人心著。作违情境者:或作虎狼师子,罗刹之形,种种可畏之像,来怖行人。作非违非顺境界者:则平常之事,动乱..

无分别智的意境是甚深的,这个「甚深」有二个:第一个【境智甚深】,第二个【法性甚深】。一个是能缘的智慧甚深,一个是所缘的法性真如是甚深。【非于此非余,非智而是智,..

法身的相貌,他是常住的,他没有生灭变化,那是恒常存在,没有消失跟断灭的情况,叫做常住。【谓真如清净相故,本愿所引故,所应作事无竟期故。】为什么佛菩萨的法身会常住..

我们对于这个法师啊,尽量能够避免啊去观察这五个处所:一、戒穿缺。那么第一个这个法师的戒有过失,不过当然这个地方宗大师强调,这个戒的穿缺,他不能破根本重戒。善知识..

我要告诉诸位,蕅益大师在讲菩萨戒时,他讲一句很重要的话,他说菩萨戒只有一个人持清净而已。那个人是谁,你们知道吗?佛陀!这句话对我很大的鼓励啊!这是出自蕅益大师的..

【复有多颂,成立如是无分别智:鬼傍生人天,各随其所应,等事心异故,许义非真实。】这一段是说明唯识无义的道理。讲?到六道里面有四种众生:第一个是饿鬼道;第二个是畜..

古德有一本书,叫《念佛法要》,近现代的居士编的,他里面讲到一个故事说,在清朝,有一个钱翼山的居士,这个居士一开始是开酒店的,卖酒也就卖一些肉,配酒。他隔壁有一个..

热搜词

  • 学佛(3633次)
  • 素食(2427次)
  • 佛陀(2020次)
  • 吃素(1911次)
  • 地藏经(1611次)
  • 净界法师(1598次)
  • 修行(1484次)
  • 往生(1464次)
  • 心经(1433次)
  • 放生(1391次)
  • 念佛(1288次)
  • 地藏菩萨(1276次)
  • 释迦牟尼佛(1226次)
  • 素食者(1068次)
  • 楞严经(1023次)
  • 金刚经(1012次)
  • 功德(975次)
  • 华严经(878次)
  • 素食主义(851次)
  • 观音菩萨(850次)
  • 持戒(849次)
  • 护法(844次)
  • 大悲咒(830次)
  • 戒律(766次)
  • 阿弥陀经(745次)
  • 文殊菩萨(712次)
  • 无量寿经(709次)
  • 素食主义者(702次)
  • 法华经(684次)
  • 普贤菩萨(650次)
  • 普门品(562次)
  • 药师佛(447次)
  • 药师经(358次)
  • 弥勒佛(348次)
  • 素食日(340次)
  • 莲花生大士(302次)
  • 瑜伽师地论(288次)
  • 素食汉堡(274次)
  • u00e5(263次)
  • 长阿含经(238次)
  • 云南(209次)
  • 素食厨师(190次)
  • 黄财神(178次)
  • 孔雀明王(143次)
  • 奥地利(108次)
  • 清芳庙(98次)
  • 二十四诸天(81次)
  • \u00e7\u0091\u009c\u00e4\u00bc(21次)
  • \u00e7\u00b4\u00a0\u00e9\u00a3(18次)
  • \u00e5\u008a\u009f\u00e5\u00be(18次)
  •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