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法华经》当然最重要就是理观的智慧,就是你的安住点跟一般的点不一样。我们先谈如果你没有学《法华经》,你这个净土宗会怎么修。净土宗的修法有两个重点:第一个,你要会..

禅宗有一句话,我希望大家好好体验一下,你就知道什么叫作中道的思想。它说觅即知君不可见,而不离当处常湛然。你这一念心在活动的时候,你说你的自体在哪里?找不到。它不..

问:弟子一直有个疑惑,就是感应道交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因为我想我肯定没有,所以我不知道是什么状态。另外一个就是平时的我们的做功课的修行的时候,我通过什么样的..

关于一念的相应,我们讲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国王叫波斯匿王──就是舍卫国的波斯匿王,他很护持三宝。邻近国家的国王,送给他五百只的白雁来讨好他,因..

你的眼根去接触佛像的时候,产生一个识,一个明了性。根尘一碰撞就会产生一种心识。本来是没有,为什么会有?因为你眼睛去看它,就有了,你眼睛一看就有了。眼睛一看到佛像..

先看第一科,约着迷真。众生因为迷失了清净的本性而生起一念的妄想,那么这个时候在虚妄的妄想当中才产生内分跟外分,是这样子来的。阿难!一切众生,实本真净,因彼妄见,..

佛陀把高慢心的人,他内心的相貌讲出一个譬喻说:如人口舌自相绵味,因而水发。说:这个人他的舌头是往上顶,(高慢的人是高举),舌头往上顶住自己的上颚,所以就把这个口..

当我们的心灵不断的忆念阿弥陀佛的功德、忆念我们未来净土的功德,会有什么好处呢?这个地方有两个:第一个讲到现世的安乐,第二个讲到究竟的解脱。先看现世的安乐,看经文..

一般来说,我们这一念心跟佛号接触的时候,中间有一道墙壁。这道墙壁诸位知道是什么吗?对,就是妄想。所以我们就觉得刚开始的时候,你看打佛七的时候,我们觉得离佛好像距..

我们这一科是把遍计执--所谓能遍计的第六意识,它计度分别的差别相貌,作一个品类的说明。这个第六意识的计度分别,蕅益大师曾经用一句话,来加以形容我们的计度分别:第六..

热搜词

  • 学佛(3618次)
  • 素食(2415次)
  • 佛陀(2011次)
  • 吃素(1895次)
  • 地藏经(1603次)
  • 净界法师(1515次)
  • 修行(1468次)
  • 往生(1457次)
  • 心经(1391次)
  • 放生(1379次)
  • 念佛(1273次)
  • 地藏菩萨(1269次)
  • 释迦牟尼佛(1214次)
  • 素食者(1056次)
  • 楞严经(1013次)
  • 金刚经(1000次)
  • 功德(965次)
  • 华严经(870次)
  • 素食主义(844次)
  • 持戒(840次)
  • 观音菩萨(839次)
  • 护法(836次)
  • 大悲咒(820次)
  • 戒律(755次)
  • 阿弥陀经(736次)
  • 无量寿经(700次)
  • 文殊菩萨(698次)
  • 素食主义者(692次)
  • 法华经(678次)
  • 普贤菩萨(640次)
  • 普门品(550次)
  • 药师佛(441次)
  • 药师经(352次)
  • 弥勒佛(340次)
  • 素食日(334次)
  • 莲花生大士(299次)
  • 瑜伽师地论(284次)
  • 素食汉堡(271次)
  • u00e5(258次)
  • 长阿含经(233次)
  • 素食厨师(186次)
  • 黄财神(166次)
  • 云南(150次)
  • 孔雀明王(138次)
  • 奥地利(104次)
  • 清芳庙(96次)
  • 二十四诸天(76次)
  • \u00e7\u0091\u009c\u00e4\u00bc(20次)
  • \u00e5\u008a\u009f\u00e5\u00be(18次)
  • \u00e7\u00b4\u00a0\u00e9\u00a3(18次)
  •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