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我们从世俗谛来看,从世俗谛来看,你从什么地方来。你可以从现在的结果来推论你从什么地方来。比方说你今生富贵,你过去生从布施心而来,你今生富贵,我们可以推论你过去生..

丁二、广释 分六:戊一、释名无分别智;戊二、释成立相;戊三、释成立因缘;戊四、会释契经;戊五、释简声闻;戊六、释妨难我们看下面那一段,广释。广释当中分成六段:第..

佛陀的说法有三个主题:第一个,先说明说法的内容;再说明说法的功德;最后再说明说法的次第。我们先看佛陀说法的内容,这个地方讲出了八段:扣法鼓,吹法螺,执法剑,建法..

入胎相:父净饭王,母摩耶夫人。经云:处兜率天,弘宣正法。舍彼天宫,降神母胎。佛陀的出世,当然就有父亲和母亲。为什么佛陀要有父母呢?其实理论上佛陀来人世间,他不需..

我们知道,佛陀在出家的过程是远离人群的,这个过程是可以接受,因为他必须有这个过渡。佛陀得到中道以后,他就从山上走下来,又开始接触人群了。我们看佛陀做什么事呢?转..

四、纳妻相:经云:游于后园,讲武试艺,现处宫中,色味之间。好,我们解释一下这个纳妻相,这个纳妻是有一个原因的。释迦太子出生以后,根据印度的习俗,他们大富人家都要..

什么叫业障?妄念就是业障。没有妄念,业障就没有了,生死就自在了,就能预知时至,甚至于想什么时候往生(净土),就什么时候往生(净土)。如果你心里头只有阿弥陀佛,..

接下来就谈到真妄的问题了。善恶是基础,真妄的问题就是整个主轴mdash;mdash;怎么破妄显真。破妄偏重在空观,就是消灭我们心中的我执、法执,来消除我们生命中的对立。所有..

志宜大,胆宜小。我们的志向要远大,但是无论做什么事情,胆量要小,就是经常要保持戒慎恐惧,保持一种不放逸的心态。志向远大是这样子的,我们一个人修行的动力、精进是来..

我们前面讲到佛者觉也,那么到底觉悟是觉悟什么事情呢?是从两方面和三方面来说。先看两方面的二义,先看觉察,再看觉悟。一、觉察,对烦恼障。烦恼侵害事等如贼,唯圣觉知..

热搜词

  • 学佛(3626次)
  • 素食(2418次)
  • 佛陀(2016次)
  • 吃素(1901次)
  • 地藏经(1607次)
  • 净界法师(1539次)
  • 修行(1472次)
  • 往生(1458次)
  • 心经(1404次)
  • 放生(1383次)
  • 念佛(1278次)
  • 地藏菩萨(1272次)
  • 释迦牟尼佛(1217次)
  • 素食者(1059次)
  • 楞严经(1017次)
  • 金刚经(1004次)
  • 功德(970次)
  • 华严经(873次)
  • 素食主义(847次)
  • 观音菩萨(844次)
  • 持戒(842次)
  • 护法(837次)
  • 大悲咒(825次)
  • 戒律(758次)
  • 阿弥陀经(738次)
  • 无量寿经(703次)
  • 文殊菩萨(702次)
  • 素食主义者(696次)
  • 法华经(678次)
  • 普贤菩萨(644次)
  • 普门品(552次)
  • 药师佛(443次)
  • 药师经(353次)
  • 弥勒佛(341次)
  • 素食日(335次)
  • 莲花生大士(300次)
  • 瑜伽师地论(285次)
  • 素食汉堡(271次)
  • u00e5(258次)
  • 长阿含经(234次)
  • 素食厨师(186次)
  • 云南(184次)
  • 黄财神(172次)
  • 孔雀明王(139次)
  • 奥地利(104次)
  • 清芳庙(97次)
  • 二十四诸天(78次)
  • \u00e7\u0091\u009c\u00e4\u00bc(20次)
  • \u00e5\u008a\u009f\u00e5\u00be(18次)
  • \u00e7\u00b4\u00a0\u00e9\u00a3(18次)
  •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