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七觉支又称为七菩提分,俱舍论谓之七等觉支。七科道品中之第六也。觉有觉了觉察之义。觉法分七种,故曰支。七觉支就是修行解脱者,要培养心灵七个方面的觉醒,使烦恼逐渐消..

开光就是一尊新的佛像塑造成功,启用典礼的时候,把佛像供养的意义跟大家说明白,这就是开光。开光是藉着佛像开自己般若之光,不是我们替佛像开光。佛是代表自性的性德,菩..

在寺庙里,我们看到文殊菩萨手持宝剑的造型。宝剑即是宝见。修行人最贵见地。见地若正,直达彼岸;见地若不正,迂曲曲折,难达涅槃城。正确的见地是宝,也最为重要。见地,..

佛珠,也叫念珠,是佛弟子念佛时用以记数和束心的工具;同时也是佛弟子修行时必备的一种信物。现今很多人也戴上一串佛珠,但未必知道长短不同的佛珠所包涵的意义。根据藏经..

今天变换一个方式,你们大家推选一个人出来讲开示。光听,自己不学着讲,总以为自己懂了,知道了很多;真正让自己讲的时候,才能够觉察到自己懂得很少,很多知识都不懂。如..

一提到学佛,大家总会谈到自己的时间不够,怕自己学不好佛,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如果你真的没有时间去打坐、诵经、拜佛的话,你一心一意地去做世间的工作,本身就是..

‘无有忧思’,“信心坚定,智慧明了,于世无虑,于法无疑,故无有忧虑之思”。这就说明真正修行,想在这一生有个结果,必须具备的条件,你还有没有忧虑?还有没有牵挂?为..

我们要讲究卫生。佛是特别讲卫生的。以前古代的印度也不是特别讲究卫生,但是释迦牟尼佛是特别讲卫生的,出家人有很多戒律,里面很多都和卫生有关,特别要讲卫生。现在有些..

我们要想积功累德,一定要保持心平气和!不被外面境界所转,看到怎样不如意的境界也不发脾气、也不冲动,这样子你的功德才能够累积。功德累积多了,就开智慧,这是很要紧的..

一、修行功夫贵恒常很多初发心的人来问:“老和尚!弟子们在灵岩山寺打佛七,日日跟着维那、悦众师父们精进用功,太好了!用得法喜充满,心里有所依赖;但回家后要怎么保持..

热搜词

  • 学佛(1068次)
  • 心经(618次)
  • 地藏经(548次)
  • 净界法师(519次)
  • 佛陀(88次)
  • 修行(80次)
  • 功德(66次)
  • 清芳庙(63次)
  • 观音菩萨(46次)
  • 无量寿经(45次)
  • 楞严经(45次)
  • 吃素(43次)
  • 素食者(43次)
  • 弥勒佛(41次)
  • 素食(41次)
  • 阿弥陀经(41次)
  • 莲花生大士(40次)
  • 法华经(40次)
  • 大悲咒(38次)
  • 释迦牟尼佛(37次)
  • 瑜伽师地论(36次)
  • 普贤菩萨(36次)
  • 素食日(36次)
  • 药师佛(36次)
  • 素食主义(35次)
  • 普门品(35次)
  • 戒律(35次)
  • 护法(35次)
  • 素食主义者(35次)
  • 金刚经(34次)
  • 往生(33次)
  • 素食汉堡(33次)
  • 放生(33次)
  • 文殊菩萨(32次)
  • u00e5(29次)
  • 念佛(29次)
  • 长阿含经(29次)
  • 持戒(29次)
  • 药师经(27次)
  • 地藏菩萨(24次)
  • 华严经(23次)
  • 素食厨师(21次)
  • 黄财神(20次)
  • 二十四诸天(17次)
  • 孔雀明王(15次)
  • 奥地利(15次)
  • \u00e5\u009c\u00b0\u00e8\u0097(2次)
  • \\u00e5\\u009c\\u00b0\\u00e8\\(2次)
  • \u00e5\u008a\u009f\u00e5\u00be(1次)
  • \\u00e5\\u00bf\\u0083\\u00e7\\(1次)
  •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