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难!此三胜流,具大随顺,身心安隐,得无量乐,虽非正得真三摩地,安隐心中,欢喜毕具,名为三禅。三禅的三天这种殊胜的身心,他的特点,具大随顺。这个随顺就是自在的意..
站内搜索
世界上有些人持有错误的观点,不了解因果报应的真相,有三种因果:同时发生的因果、这一生内的因果、以及前世和来世之间的因果。有些人常常否认因果的存在,这种想法被称为..
当然,从佛法的角度,完全赞叹、完全诃责,都不中道。佛法的意思,应该这两个法门都要操作。当它出现的相状是和三恶道法界相应,你就该诃责;跟佛菩萨法界相应就应该赞叹。..
《华严经 净行品》第四十七首偈颂,文殊菩萨云:手执锡杖,当愿众生,设大施会,示如实道。这边讲到锡杖,这是佛门才有的东西,而且是出家比丘、比丘尼的十八物当中的一物..
蕅益大师讲到,我们修学大乘佛法,有一句话是很重要的。他说:未开圆解,不应辄论修证。说一个菩萨你没有真正地大彻大悟开圆顿解,你没有资格谈修行。我们没有正式打开智慧..
我们常常说要福慧双修,修福也要修慧、修慧也要修福。结果是怎么样?结果是修福的多、而修慧的少,不要说在家佛教徒,就是我们出家的人也都是修福的多、而修慧的少。那么这..
在《弥勒菩萨所问本愿经》,释迦牟尼佛说:弥勒发意先我之前四十二劫,我于其后乃发道意。就是弥勒菩萨要比释迦佛修佛道早四十二劫。可是,弥勒菩萨还没有成佛,要再过五十..
唯识学在整个大乘佛法当中是一个非常专业的课程,唯识学主要是针对我们凡夫的内心的一种活动状态,做一个比较深入的探讨。我们修学佛法只有四个字叫做破妄显真。不管你修什..
.post-content img {display: block;height: auto;margin: 0 auto 0;max-width: 100%;}.zw{font-size: 1.5em;font-weight: 400; line-height: 0.59rem;margin-top:-0.36rem..
壬三、文殊问疾相(三番问答)(分三科)癸一、问疾体相文殊师利言:居士所疾为何等相?文殊菩萨这底下又开始问他的病,这可见大家在谈话的时候很自在,说完了空就说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