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我们要永远知道,我们的生命是由我们的思想变现出来的!前生变现今生,是这个道理;今生创造来生,也是这个道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每一次的投胎,我们生命不断地在历史重演..

净土宗临终的人要达到正念,要有三种的力量出现,且缺一不可。这三种力量都跟智慧有关系,你不可能天生就有,不可能,都是经过后天的教育才有的。首先我们看第一个,安住力..

在楞严经中,提到离尘无体的概念。佛陀对阿难说: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假设能够分别我声音的,这就是你的心。这当然是攀缘心,我们内..

印光大师根据《楞严经》以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的方法,提到二个念佛的原则:第一个都摄六根,第二个净念相继。都摄六根就是:一句弥陀念诵听,这是成就我们的专注力..

四威仪“举佛音声慢水流,诵经行道雁行游,合掌当胸如捧水,立身顶上似安油,瞻前顾后轻移步,左右癹旋半展眸,威仪动静常如此,不枉空门做比丘。”这是赞叹修行人威仪的偈..

《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谓一切圣贤,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转,随心自在,处处真如。我辈凡夫,因为妄想所障,所以被万物所转,好似墙头上的草,东风吹来向..

你们若打坐,就能看见佛,和佛沟通。佛说什么话你也听得见。天津有一班人,看我的《开示录》、《华严经》、《楞严经》、《法华经》注解,他们都得到利益,开了五眼六通。佛..

我们应如何认识这个心,有没有这个心?在《楞严经》的开卷,实际上阿难尊者就是为我们末法的、愚钝的、颠倒的众生作一个当机众,来七处征心。阿难尊者总认为有一个心,结果..

其实妄想、执着是长时间被我们忽略了。我们一般在修行强调调伏烦恼,灭除罪障。净罪集资忏悔业障,集积资粮。但是烦恼跟罪业都是生灭法,《楞严经》说了,当处出生,随处灭..

问:佛陀为什么把亲人之间的爱,叫“饿鬼爱”,有没有说得太夸大?道证法师答:在《未曾有说因缘经》中,佛说:“母子恩爱,欢乐须臾,死堕地狱,母之与子,各不相知,窈窈..

热搜词

  • 学佛(1052次)
  • 心经(606次)
  • 地藏经(540次)
  • 净界法师(505次)
  • 清芳庙(59次)
  • 修行(43次)
  • 佛陀(43次)
  • 功德(37次)
  • u00e5(14次)
  • 二十四诸天(7次)
  • 戒律(3次)
  • 素食厨师(3次)
  • 释迦牟尼佛(3次)
  • 奥地利(3次)
  • 孔雀明王(2次)
  • 素食主义(2次)
  • 素食汉堡(2次)
  • 楞严经(2次)
  • 药师经(2次)
  • 素食者(2次)
  • 瑜伽师地论(2次)
  • 法华经(2次)
  • 阿弥陀经(2次)
  • 素食主义者(2次)
  • 药师佛(2次)
  • 地藏菩萨(2次)
  • 长阿含经(2次)
  • 素食日(2次)
  • 普贤菩萨(2次)
  • \u00e5\u0087\u0080\u00e7\(1次)
  • 吃素(1次)
  • 持戒(1次)
  • 护法(1次)
  • \(1次)
  • 文殊菩萨(1次)
  • \u00e5\u0087\u0080\u00e7\u0095(1次)
  • \\\\\\\\\\\\\\\\u00e5\\\\\\\\\(1次)
  • \\u00e5\\u009c\\u00b0\\u00e8\\(1次)
  • \\\\u00e5\\\\u009c\\\\u00b0\\\(1次)
  • \u00e5\u009c\u00b0\u00e8\(1次)
  • \u00e5\u009c\u00b0\u00e8\u0097(1次)
  • 弥勒佛(1次)
  • 观音菩萨(1次)
  • 莲花生大士(1次)
  • 素食(1次)
  • 念佛(1次)
  • 放生(1次)
  • 大悲咒(1次)
  • 华严经(1次)
  • 金刚经(1次)
  •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