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我们讲到在众生浊中,我们决定安于臭秽而不能洞觉,甘于劣弱而不能奋飞。什么意思?就是我们当人当久了,就会产生出一种常态心,就是以为不这样才怪,不是人才怪。殊不知我..

你听闻《法华经》,产生开示悟入佛陀知见,不管你过去是人天种性、是二乘种性、乃至你是三途种性,只要你过去生有《法华经》的善根,听闻《法华经》,能够承当一心三观的思..

《华严经 净行品》第四十七首偈颂,文殊菩萨云:手执锡杖,当愿众生,设大施会,示如实道。这边讲到锡杖,这是佛门才有的东西,而且是出家比丘、比丘尼的十八物当中的一物..

我们要怎么样来判断一位善知识,在经里说: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提道。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佛陀对于这种佛弟子、..

你既然相信佛的光明,就应当依照佛的教导去做,才会有实际的益处。否则,虽然有信心,但也只是种下未来的善根而已。我们在生死轮回中经历了漫长的时间,所造的恶业无量无边..

在楞严经中,提到离尘无体的概念。佛陀对阿难说: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假设能够分别我声音的,这就是你的心。这当然是攀缘心,我们内..

一个人要内观,一定要先把向外攀缘的心切断,莫向外求。所以佛陀说,我们的心已经活在业力了,知道吧,已经跑在外面太久了,就是这个小孩已经在外面流浪太久了,所以佛陀为..

所谓忏悔,当然主要的目的在于忏悔罪障。佛法的修行必须要掌握到生起和还灭的因缘,就是你要消灭这个东西,你要先找到──它是怎么生起的?它生起的因缘在哪里?因此我们应..

没福报容易个性偏激布施是一个福报,跟佛道其实没有直接关系。是的,福报跟智慧、跟菩提没有直接关系,它只是一个助缘。为什么佛陀把布施放在菩萨第一个功德呢?它的理由,..

度化众生最主要的是要有大悲心,佛陀的大悲心是怎么样的一个相貌呢?「昼夜常六返」,佛陀大悲心是不睡觉的,白天三时、晚上三时,他那个大悲的明了心,经常「观」照「一切..

热搜词

  • 学佛(3451次)
  • 素食(2341次)
  • 佛陀(1937次)
  • 吃素(1804次)
  • 地藏经(1462次)
  • 修行(1387次)
  • 往生(1365次)
  • 净界法师(1342次)
  • 放生(1292次)
  • 心经(1241次)
  • 念佛(1189次)
  • 地藏菩萨(1142次)
  • 释迦牟尼佛(1132次)
  • 素食者(955次)
  • 楞严经(917次)
  • 金刚经(917次)
  • 功德(879次)
  • 华严经(778次)
  • 观音菩萨(758次)
  • 素食主义(756次)
  • 护法(735次)
  • 大悲咒(731次)
  • 持戒(708次)
  • 戒律(675次)
  • 阿弥陀经(657次)
  • 文殊菩萨(626次)
  • 无量寿经(620次)
  • 法华经(613次)
  • 素食主义者(610次)
  • 普贤菩萨(553次)
  • 普门品(471次)
  • 药师佛(392次)
  • 药师经(309次)
  • 弥勒佛(300次)
  • 素食日(286次)
  • 莲花生大士(249次)
  • 瑜伽师地论(247次)
  • 素食汉堡(237次)
  • u00e5(204次)
  • 长阿含经(189次)
  • 素食厨师(162次)
  • 黄财神(145次)
  • 孔雀明王(114次)
  • 清芳庙(89次)
  • 奥地利(85次)
  • 二十四诸天(62次)
  • \u00e7\u0091\u009c\u00e4\u00bc(14次)
  • \u00e5\u008a\u009f\u00e5\u00be(13次)
  • \u00e7\u00b4\u00a0\u00e9\u00a3(13次)
  • \u00e5\u00bf\u00b5\u00e4\u00bd(12次)
  •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