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圆顿止观就是顿观。如果你觉得人生怎么处理都不是办法时,佛陀会建议你先不要处理,不处理是最好的处理,先放下,这是顿观。但是在你太执理废事时,觉得何期自性,本自清净..

燃灯佛为释迦牟尼佛授记的故事《大宝积经》记载:在燃灯佛的时期,燃灯佛世尊到达了一个城市的时候,释迦佛陀的前世在那时是个梵志(修道士)。菩萨(佛前世未成道时)听说..

供养三宝是种福田的方法之一,属于修恭敬心的“敬田”。当佛陀还在人间时,人们会以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供养僧团和诸佛菩萨,称为“四事供养”。因此供养的意义有二层:..

第一种是能够互帮互助的人。在你有困难的时候能够帮助你,在你有危险的时候能够保护你,在你需要财物方面的帮助时竭尽所能,在你喝醉或者生病的时候能够照顾你。佛陀说,这..

四依法,是佛陀教导弟子们随顺教诲的原则。学佛的人,在没有取得正觉之前,唯一的办法就是随顺佛陀的教诲;但要有智慧的随顺佛陀的教诲,感情的随顺是错误的,要理智的随顺..

佛陀在讲迹门的时候说开显佛慧,并不是理想化地要我们直接内观真如,不是,佛陀先施设方便。佛陀开了两帖修学空性的药:第一个,修学无常观的灭色取空先治爱取的病。修行跟..

那么到底我们在吃这个美好的滋味,这个滋味是怎么来的呢?我们看佛陀给的答案。是故当知,味舌与尝,俱无处所。即尝与味,二俱虚妄,本非因缘非自然性。当我们的舌根去接触..

我们看第六段,明意与法即藏性。这个意是内处,意根;这个法是外处,是法尘。意根去攀缘法尘的时候,就产生了因缘所生法,它当体就是如来藏妙真如性。看佛陀的开示:阿难!..

三法印是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一切小乘经典都是以「三法印」来印证是否为佛说;大乘经典则以「一实相印」来印证佛法的究竟与否。一实相印其实就是三法印中的「涅槃寂静」,..

要明白佛教的义理,就必须从缘起论开始。缘起是佛教的根本教理,是宇宙人生本来的、必然的、普遍的理则,所谓「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当初佛陀在菩提..

热搜词

  • 学佛(1059次)
  • 心经(611次)
  • 地藏经(544次)
  • 净界法师(509次)
  • 清芳庙(60次)
  • 修行(54次)
  • 功德(53次)
  • 佛陀(50次)
  • u00e5(20次)
  • 素食汉堡(17次)
  • 素食日(17次)
  • 瑜伽师地论(17次)
  • 放生(16次)
  • 楞严经(16次)
  • 护法(16次)
  • 戒律(16次)
  • 素食厨师(15次)
  • 地藏菩萨(15次)
  • 释迦牟尼佛(15次)
  • 长阿含经(15次)
  • 药师经(15次)
  • 阿弥陀经(14次)
  • 素食(14次)
  • 普门品(14次)
  • 普贤菩萨(14次)
  • 持戒(13次)
  • 素食者(13次)
  • 大悲咒(13次)
  • 素食主义(13次)
  • 二十四诸天(12次)
  • 法华经(11次)
  • 往生(11次)
  • 弥勒佛(11次)
  • 药师佛(10次)
  • 吃素(10次)
  • 文殊菩萨(10次)
  • 念佛(10次)
  • 观音菩萨(10次)
  • 无量寿经(9次)
  • 孔雀明王(9次)
  • 莲花生大士(9次)
  • 华严经(9次)
  • 素食主义者(8次)
  • 奥地利(8次)
  • 金刚经(8次)
  • 黄财神(6次)
  • \(1次)
  • \u00e5\u0087\u0080\u00e7\(1次)
  • \u00e5\u0087\u0080\u00e7\u0095(1次)
  • \\\\\\\\\\\\\\\\u00e5\\\\\\\\\(1次)
  •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