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来自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因其包含根本般若的重要思想,在般若系大乘经中可视为一个略本;本经说“无相”而不说“空”,保持了原始般若的古风。本经六..

四圣谛与缘起、三法印是构成佛教教义的三大纲领;缘起论的主要内容是十二缘起,而三法印是缘起论的思想基础,四圣谛则是缘起论的具体型态,三者都是初期佛教的根本思想,称..

「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恶道」就是叁恶道,也就是畜生、饿鬼、地狱。简而言之,就是此人过去的罪业,本应投生在恶道中,现在因受持金刚经,或者为人解释金刚经的不可..

清明节快到了,这段时间要大家要多念大乘经典,金刚经,法华经,地藏经等殊胜的超度经典。人要处理好几种关系,一种人和宇宙大地的关系,道家讲的比较多,天人合一的思想。..

中国禅宗思想的两大重要源头是般若思想和涅槃思想。般若之学自东汉传入东土以来,译经事业蓬勃发展,随着般若类经典的旧译臻于完善,经义研究的热潮也随之掀起,晋宋之际讲..

金刚经以无住为宗。华严经以法界为宗。涅槃经以佛性为宗。任立千途。皆是一心之别义。何者。以真心妙体。不在有无。智不能知。言不可及。非情识思量之境界。故号不思议。体..

南无释迦牟尼佛,南无维摩诘菩萨,南无文殊师利法王子菩萨。念佛半载,拜读《金刚经》、《维摩诘所说经》、《楞严经》、《法华经》、《华严经》,佛说三乘法,佛法本一乘,..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句话在《六祖坛经》一开始就讲到,这句话是我们修学佛教的总纲。也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出自《金刚经》)的说明。我们博..

有些人听说禅宗慧能大师一闻《金刚经》便开悟,或听闻太虚大师阅藏开悟,便也想深入经藏。但是面对种种“护经”的规矩,却也使很多人手足无措。例如经书脏了、破了该怎样处..

说出来就要做到,这才叫修行学佛,是学会依照佛陀所讲的法去做。从佛陀开始的历代高僧大德、传承上师那里,我们可以学到殊胜的佛法。毕竟“自净其意”不是想做就能做到的,..

热搜词

  • 学佛(1063次)
  • 心经(615次)
  • 地藏经(547次)
  • 净界法师(515次)
  • 修行(65次)
  • 清芳庙(63次)
  • 佛陀(60次)
  • 功德(55次)
  • 无量寿经(28次)
  • u00e5(23次)
  • 药师经(22次)
  • 放生(20次)
  • 楞严经(20次)
  • 瑜伽师地论(20次)
  • 素食(19次)
  • 弥勒佛(19次)
  • 观音菩萨(19次)
  • 素食者(19次)
  • 素食日(19次)
  • 长阿含经(19次)
  • 素食汉堡(19次)
  • 念佛(18次)
  • 阿弥陀经(18次)
  • 法华经(18次)
  • 戒律(18次)
  • 护法(18次)
  • 文殊菩萨(18次)
  • 莲花生大士(18次)
  • 释迦牟尼佛(18次)
  • 吃素(18次)
  • 普门品(17次)
  • 素食主义(17次)
  • 普贤菩萨(15次)
  • 地藏菩萨(15次)
  • 大悲咒(15次)
  • 素食厨师(15次)
  • 二十四诸天(14次)
  • 黄财神(14次)
  • 持戒(14次)
  • 药师佛(13次)
  • 素食主义者(13次)
  • 孔雀明王(12次)
  • 往生(12次)
  • 奥地利(11次)
  • 金刚经(10次)
  • 华严经(9次)
  • \\u00e5\\u009c\\u00b0\\u00e8\\(2次)
  • \(1次)
  • \u00e5\u0087\u0080\u00e7\(1次)
  • \u00e5\u0087\u0080\u00e7\u0095(1次)
  •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