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编者注:《楞严经》是佛教上的一部极重要的大经,可说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因为此经在内容上,包含了显密性相各方面重要的道理;在宗派上则横跨禅净密律,均衡发挥,各得其..

编者注:故事摘自《楞严经》卷五。四大与万物同一(图片来源:资料图)有一位月光童子,他在久远劫前曾经跟随水天佛修习水观,以进入正定三昧。月光童子先观照自己身中的水..

过去有个名叫董吉的人,自幼信仰佛教,熟读经传,对佛门教义领会深入精微。他常常积德行善,供养和尚,吃斋守戒,并能吟诵《楞严经》为人看病。村中人若生了大夫难以治好..

《大乘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记述,当众生遭遇困难之时,只要诵念其名号,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前往拯救。而且观音可以示现种种身份说法。《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

整部《楞严经》的修学重点,就在“破妄显真”。那么在整个过程当中,就是修学“不迷、不取、不动”这六个字。而“不迷”是修行的一个重要关键,它是一种理观,属于智慧的观..

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我们常常说,调伏攀缘心最好就是把真如给唤醒,就回光返照,它关键是怎么唤醒真如呢?这有点笼统,其实它是可以从六根进..

佛陀在楞严经中跟末法众生说:假设修行人不断大妄语,虽然他广修禅定、智慧,乃至于修种种的福德,就好像一个人去刻一个干粪,把它做成一个栴檀的相状,它本质是一个干粪。..

清朝顺治皇帝有一天特召迎玉琳国师入宫,请示佛法,顺治问道:楞严经中,有所谓七处征心,问心在那里?现在请问心在七处?不在七处?玉琳国师回答道:觅心了不可得。顺治皇..

楞严经中讲有个琉璃光法王子,他在因地的时候,先观察外在世界是动的,然后得知:外在世界动是因为心中有在动。之后他回光返照:我心中的「动」从什么地方来?又将往哪里而..

热搜词

  • 学佛(1141次)
  • 心经(688次)
  • 地藏经(619次)
  • 净界法师(575次)
  • 佛陀(136次)
  • 修行(130次)
  • 放生(104次)
  • 功德(100次)
  • 楞严经(97次)
  • 观音菩萨(96次)
  • 持戒(91次)
  • 弥勒佛(88次)
  • 戒律(86次)
  • 无量寿经(85次)
  • 法华经(82次)
  • 吃素(82次)
  • 释迦牟尼佛(82次)
  • 素食者(81次)
  • 普贤菩萨(78次)
  • 大悲咒(76次)
  • 往生(75次)
  • 金刚经(75次)
  • 护法(73次)
  • 阿弥陀经(73次)
  • 素食日(72次)
  • 莲花生大士(71次)
  • 清芳庙(69次)
  • 素食(69次)
  • 瑜伽师地论(68次)
  • 药师佛(66次)
  • 念佛(66次)
  • 文殊菩萨(66次)
  • u00e5(65次)
  • 素食主义者(61次)
  • 普门品(60次)
  • 素食汉堡(54次)
  • 素食主义(54次)
  • 药师经(52次)
  • 地藏菩萨(50次)
  • 华严经(42次)
  • 长阿含经(40次)
  • 素食厨师(35次)
  • 黄财神(30次)
  • 孔雀明王(27次)
  • 二十四诸天(23次)
  • 奥地利(23次)
  • \u00e5\u00a5\u00a5\u00e5\u009c(4次)
  • \u00e4\u00bf\u00ae\u00e8\u00a1(4次)
  • \u00e4\u00ba\u008c\u00e5\u008d(4次)
  • \u00e8\u008d\u00af\u00e5\u00b8(4次)
  •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