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学佛人常彼此相互砥励,学习要如何清净戒行。常有人本来乐于学佛,但是一知道有许多戒律要守,就打退堂鼓了;也有人能安下来念佛,但是不敢受戒,认为受了戒就会被绑着,没..

就是说我们曾经造了罪业,当然我们应该要忏悔改过,重点就是:你平常在内心当中,你栽培一个清净的念力。我们不要讲净土宗的信愿持名,这是一种念力,就像持戒好了,你经常..

1、以戒律门求忏悔:戒律门就是守法、持戒,守戒律可以防非止恶,恶法不生,善法就会增长,持戒可以灭罪,灭罪也就是忏悔。2、以功德门求忏悔:你去布施、行善,为人民服务..

(1)持戒:首先要了解对方是否已受具足戒,受戒后是否学戒,是否已明四相五法;然后才谈是否遵戒、守戒、持戒。或许有居士会问:比丘、比丘尼的戒律,信众不能阅读学习,..

佛教信众有七众弟子即比丘、比丘尼、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优婆塞、优婆夷。这是根据所受持戒律的不同而区别出来的,这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最常见的比较正规的称谓。(..

世间上有一种人,他内心当中没有戒法。换句话说,他没有戒体,内心没有一种增上的目标,当然就“心随妄转”,随顺烦恼的活动。又《业疏》云:若不持戒,得财施者,多贪不净..

持戒得清净心、得定,小定;更深一层定,不但清净不染污,分别都没有,就是“思”、“想”断掉了。“思”跟“想”都是烦恼,从内心里头把它剔除,就是儒家讲的“格物”,佛..

痛苦是欲望太多导致的,但如果要禁欲,则会带来新的痛苦。比如,佛教主张吃素,但让我不吃肉的话,我会感到痛苦;如果不让我结婚,我肯定也很痛苦。因此,为了消除痛苦,就..

一、已经解脱者有三类等级1、罗汉自己觉悟之人。2、菩萨自己觉悟,让他人觉悟之人3、佛自觉觉他、觉性圆满之人二、未解脱之人根据佛教徒持戒的不同,戒律高下的不同,男女..

(1)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吃饭时,当观饭菜来之不易,从农夫竭力躬耕,粒粒辛苦。众施主功劳,我今安坐受食,信施难消。岂敢计较食物多寡,存好恶之心。(2)忖己德行,全缺应..

热搜词

  • 学佛(1063次)
  • 心经(615次)
  • 地藏经(547次)
  • 净界法师(515次)
  • 修行(67次)
  • 清芳庙(63次)
  • 佛陀(60次)
  • 功德(56次)
  • 无量寿经(29次)
  • 法华经(26次)
  • 护法(26次)
  • 药师经(26次)
  • 放生(26次)
  • 普门品(25次)
  • u00e5(23次)
  • 文殊菩萨(21次)
  • 长阿含经(21次)
  • 楞严经(20次)
  • 素食(20次)
  • 瑜伽师地论(20次)
  • 观音菩萨(19次)
  • 弥勒佛(19次)
  • 素食日(19次)
  • 素食者(19次)
  • 素食汉堡(19次)
  • 念佛(18次)
  • 戒律(18次)
  • 阿弥陀经(18次)
  • 莲花生大士(18次)
  • 释迦牟尼佛(18次)
  • 吃素(18次)
  • 往生(17次)
  • 素食主义(17次)
  • 持戒(16次)
  • 素食厨师(16次)
  • 普贤菩萨(15次)
  • 大悲咒(15次)
  • 地藏菩萨(15次)
  • 金刚经(14次)
  • 二十四诸天(14次)
  • 黄财神(14次)
  • 药师佛(13次)
  • 素食主义者(13次)
  • 孔雀明王(12次)
  • 奥地利(11次)
  • 华严经(9次)
  • \\u00e5\\u009c\\u00b0\\u00e8\\(2次)
  • \(1次)
  • \u00e5\u0087\u0080\u00e7\(1次)
  • \u00e5\u0087\u0080\u00e7\u0095(1次)
  •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