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戒为无上菩提本,世人应当持净戒,若人坚持以净戒,是诸如来所赞叹。《瑜伽师地论》中讲到具足清净律仪,有十种功德利益:第一,持戒者观察自己戒律清净,心里没有生后悔心..

学佛从哪里开头?从放下,就像经上所说的,「所有国城、聚落、眷属、珍宝,都无所著」。这是什么?格物。这都是欲望,物欲。格是什么?格斗。要把欲望打败,统统放下。这个东..

善人和善根人,什么叫善根人——他曾经修过行,曾经见佛闻法持戒,这就是他的善根,他有这个善根就有相续,今生闻到佛法、听到佛号他会感到很亲切,会马上产生相应,这就是..

【须菩提。忍辱波罗密。如来说非忍辱波罗密。是名忍辱波罗密。】问题来了,前面一路下来都是讲般若,是菩萨六度里最后的一度──智慧成就。所谓的六度也已经说过,就是布施..

“宽运大和尚慈悲,诸佛子慈悲,恭喜大家受持清净戒!因为在这个社会中,这么多人都能出家,而且三坛大戒是一起受的;因为比丘是令正法住世,菩萨是弘法的,唯有菩萨才是真..

最后一个大悲咒的闭关的方法,为什么叫它闭关的方法呢?因为它要求得有点严格了。这样若善男子善女人,诵此神咒者发广大菩提心。这个菩提心啊在前面讲了,在这里不展开。誓..

我们南普陀学院,有个沙弥刚出家时,我告诉他:‘沙弥十戒中的最后一条“不持生像金银宝物戒”,你能不能持?不能持就方便好了!’因为在中国的情况,要持这一条戒是很难的..

《百丈清规》:森林以无事为昌盛,修行以念佛为稳妥,精进以持戒为榜首,疾病以减食为汤剂,烦恼以忍辱为菩提,对错以不辨为摆脱,留众以老变成真情,执事以尽心为有功,言..

什么是持戒呢?持戒就是一种警觉我们心念的功能,一种警觉的功能。我们这一念心跟外面的人事接触的时候,我们会起烦恼,我们会产生贪欲,会产生瞋恚。当你持戒的时候,你还..

不犯威仪,这种持戒的意识,不仅对那些重戒要去受持,威仪就是那些小戒、小小戒、微细戒,也不去犯。受持那些微细戒都好像受持重戒那样的,杀盗淫妄的重戒一样的去受持。为..

热搜词

  • 学佛(1139次)
  • 心经(687次)
  • 地藏经(617次)
  • 净界法师(569次)
  • 佛陀(135次)
  • 修行(126次)
  • 放生(100次)
  • 功德(100次)
  • 观音菩萨(95次)
  • 持戒(90次)
  • 楞严经(89次)
  • 弥勒佛(87次)
  • 戒律(86次)
  • 无量寿经(84次)
  • 法华经(82次)
  • 释迦牟尼佛(82次)
  • 素食者(80次)
  • 吃素(79次)
  • 普贤菩萨(77次)
  • 大悲咒(76次)
  • 金刚经(75次)
  • 护法(73次)
  • 阿弥陀经(73次)
  • 素食日(72次)
  • 往生(71次)
  • 莲花生大士(70次)
  • 清芳庙(69次)
  • 素食(69次)
  • 瑜伽师地论(68次)
  • 药师佛(66次)
  • 念佛(66次)
  • 文殊菩萨(66次)
  • u00e5(63次)
  • 素食主义者(61次)
  • 普门品(60次)
  • 素食汉堡(54次)
  • 药师经(52次)
  • 素食主义(52次)
  • 地藏菩萨(50次)
  • 华严经(42次)
  • 长阿含经(40次)
  • 素食厨师(35次)
  • 黄财神(28次)
  • 孔雀明王(27次)
  • 二十四诸天(23次)
  • 奥地利(23次)
  • \u00e5\u00a5\u00a5\u00e5\u009c(4次)
  • \u00e4\u00bf\u00ae\u00e8\u00a1(4次)
  • \u00e4\u00ba\u008c\u00e5\u008d(4次)
  • \u00e8\u008d\u00af\u00e5\u00b8(4次)
  •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