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大乘佛法的菩萨道跟一般外道的修学有些地方是相同的,有些地方是不同的。比如说我们今天去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我们依止善业去创造一个暂时安乐的果报,这一部分..

从前,有兄弟二人随佛出家。哥哥每天精进持戒,打坐参禅,却忽略了随众作务,只勤修定慧,少修福德;弟弟则是勤劳工作,布施济众,广修福德,但不能守持如来清净戒律,多有..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諠。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能,护短心..

什么是世间最殊胜的东西?怎样做才能得到他?福德和智慧是世上最殊胜的东西,只要两者兼备,就可以脱离轮回,超越三界,让众生离苦得乐。只有通过布施、持戒、勇猛精进地修..

修学佛法的完整体系是戒定慧三学。用浅显的话来说:戒,是我们修行的保证,持戒清净,修行就少魔障;定,是情绪的稳定,情绪稳定了,修习禅定就容易进入境界;慧,就是心地..

往昔在迦叶佛时代有俩个比丘僧兄弟,哥哥比丘持戒修定,精进修行但不布施。而弟弟比丘刚好相反,他喜欢广结善缘,布施求福,但常常不守戒律。等到再投胎转世时,哥哥有缘再..

《唯识学》有一个名词叫烦恼障,是说烦恼的活动能障碍我们修学圣道。因为菩萨的一切功德,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都是在寂静的心境下生起的,不能够跟烦恼相..

问:请问犯五戒中邪淫戒的在家居士信愿持名能往生吗?大安法师答:这个烦恼很重吧!很多受了五戒,就是这条戒犯的人可能占的比例最高。首先从戒律的原则、因果来看,这个五..

《经》云:有善男女,布施满四天下众生四事供养,尽于百年,不如一日一夜持戒功德。以戒法类通情、非情境故也。《论》云:由戒故施,得清净也。所以然者。初受戒时,已行三..

什么是「资粮位」菩萨的相貌?就是这个「资粮位」的菩萨发菩提心以后,他是怎么修行呢?「福德、智慧二资粮」,发了菩提心以后,你要赶快的积集「二」种「资粮」:第一个是..

热搜词

  • 学佛(1117次)
  • 心经(668次)
  • 地藏经(600次)
  • 净界法师(554次)
  • 佛陀(128次)
  • 修行(115次)
  • 功德(94次)
  • 放生(91次)
  • 弥勒佛(83次)
  • 观音菩萨(83次)
  • 持戒(80次)
  • 无量寿经(79次)
  • 楞严经(79次)
  • 法华经(77次)
  • 素食者(74次)
  • 普贤菩萨(73次)
  • 释迦牟尼佛(72次)
  • 吃素(71次)
  • 大悲咒(70次)
  • 戒律(70次)
  • 素食日(68次)
  • 清芳庙(68次)
  • 护法(68次)
  • 莲花生大士(67次)
  • 阿弥陀经(67次)
  • 瑜伽师地论(66次)
  • 金刚经(65次)
  • 往生(63次)
  • 素食(63次)
  • 药师佛(61次)
  • 普门品(56次)
  • 文殊菩萨(56次)
  • 素食主义者(55次)
  • 念佛(55次)
  • 素食汉堡(52次)
  • 药师经(47次)
  • u00e5(45次)
  • 地藏菩萨(45次)
  • 素食主义(44次)
  • 长阿含经(39次)
  • 华严经(38次)
  • 素食厨师(32次)
  • 黄财神(26次)
  • 孔雀明王(24次)
  • 二十四诸天(21次)
  • 奥地利(21次)
  • \u00e5\u008a\u009f\u00e5\u00be(4次)
  • \u00e4\u00ba\u008c\u00e5\u008d(4次)
  • \u00e4\u00bf\u00ae\u00e8\u00a1(3次)
  • \u00e5\u00ad\u0094\u00e9\u009b(3次)
  •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