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问:仁波切谈一谈末法时期如何成为实修者?有一次,当释迦牟尼佛教导弟子的时候,他说:那些受有具足戒的比丘,根据戒律来说,在佛的那个时代,如果有一位比丘,能把戒律完..

唐代律学高僧鉴真大师,又称过海大师、唐大和尚,律宗南山宗传人,日本律宗始祖,著名医学家。应日本留学僧请求先后六次东渡,弘传佛法,促进了中日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公元..

一个人长寿,不会生病,强壮,持戒,所以各位持吃素,不杀生,八关斋戒,所有的戒律里面,都包括不杀生,菩萨戒里面还要吃素放生,再来,后面这一条,一个人外表端正,颜色..

戒疤又称香疤,指佛教徒为求受清净戒体而燃香于身上所遗留的疤痕。其行为起自于舍身供养的佛家思想,也被视为断除我执。旧时出家人受戒时,所燃香疤的数目一般有一、二、三..

我们在家修行佛法的男女应至少受持的五种制戒。即不杀生戒、不偷盗戒、不邪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一)不杀生而慈悲皈依佛门,第一条要守的戒律,就是不杀生,不食肉..

1情欲这一关不能突破,念佛都不能成就。那要怎样去断?一定要明理,你真正把事实真相搞清楚了,你就晓得它是有害没有利,中国人所谓的是有百害而无一利,你还敢碰它吗?2佛法..

做人的根本是学《弟子规》,《弟子规》是根本的戒律,先把人做好,然后再学佛。中国自古以来传统教学的三个根,儒释道三个根。儒家的根,儒是继承中国五千年传统的教学,它..

妙祥法师开示:这个刚才我已经讲了,在家居士更得严格持戒修行。为什么在家居士反而要严格持戒修行?因为我们所造的业更多,所以戒律更得严。佛制戒都是根据我们造业情况来..

佛教的善恶观可以归纳为两个层次,一是与世俗社会的善恶观相同的成分;二是与世俗社会不相同的成分。与世俗社会相同的善恶观主要体现在佛教的戒律中。戒律要求信徒不杀生、..

求感通为修行大障,这是答复弘一法师的书。弘一法师是近代的一代高僧,律师,专门研究戒律的,修行戒律的,印光法师给他的书信是这样写的:“于关中用功,当以专精不二为主..

热搜词

  • 学佛(1111次)
  • 心经(661次)
  • 地藏经(594次)
  • 净界法师(548次)
  • 佛陀(120次)
  • 修行(108次)
  • 功德(88次)
  • 放生(83次)
  • 观音菩萨(78次)
  • 持戒(77次)
  • 弥勒佛(76次)
  • 楞严经(73次)
  • 无量寿经(72次)
  • 法华经(71次)
  • 素食者(68次)
  • 护法(67次)
  • 清芳庙(67次)
  • 普贤菩萨(66次)
  • 释迦牟尼佛(64次)
  • 吃素(64次)
  • 大悲咒(64次)
  • 戒律(62次)
  • 阿弥陀经(61次)
  • 素食日(61次)
  • 瑜伽师地论(60次)
  • 莲花生大士(58次)
  • 金刚经(58次)
  • 素食(57次)
  • 往生(56次)
  • 药师佛(55次)
  • 念佛(54次)
  • 文殊菩萨(51次)
  • 素食汉堡(51次)
  • 普门品(49次)
  • 素食主义者(49次)
  • 药师经(46次)
  • 素食主义(43次)
  • u00e5(43次)
  • 地藏菩萨(43次)
  • 长阿含经(38次)
  • 华严经(36次)
  • 素食厨师(31次)
  • 黄财神(25次)
  • 孔雀明王(23次)
  • 二十四诸天(20次)
  • 奥地利(20次)
  • \u00e5\u008a\u009f\u00e5\u00be(4次)
  • \u00e7\u00b4\u00a0\u00e9\u00a3(3次)
  • \u00e5\u00bf\u00b5\u00e4\u00bd(3次)
  • \u00e7\u0091\u009c\u00e4\u00bc(3次)
  •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