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具足戒是比丘、比丘尼受持的戒律,因为这些戒律与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所以称具足戒。关于具足戒的条目,虽然各地都有不同,但大致内容是相同的。具足戒是比丘、比丘尼受持..

“别戒”即佛门七众弟子各别受持的戒律。七众弟子分别为:居士男、居士女、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译为学法女)、比丘、比丘尼。每一众皆有各自受持的戒律,比如居士男、..

大乘菩萨戒以发菩提心为体。《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皆属魔业。持戒也不例外,若发不起菩提心,就算我们能严持戒律,所持之戒也不过是世俗的戒律。弘一大师云..

学佛的目的就是要得大自在,佛教的经律论就是教我们如何得大自在的方法。我们常常因为对佛法缺乏正确的理解,特别是在学习佛教戒律上,容易被“戒条的文字”所束缚,而产生..

这个问题很难一时讲清楚,只好引用圣严法师的观点来说明,有五点困难:(一)律本太多,纵合不易:传来中国的戒律,共有四律五论之多,其中各部广律的制戒因缘以及戒相条文,相差不了..

持戒的目的是在改过迁善。改过为不造一切恶业,可得离苦的果报;迁善为努力一切善业,可得幸福的果报。如果只求离苦得乐而不从身心行为方面切实改过迁善,便与常情常理的..

僧格是什么?是僧人的内涵、威仪、戒律,对吧?这个问题不好回答,语言上回答是一回事,行为上做到是另外一回事。所谓“格”就是一种品质。具备这种品质,就可以成为一个合..

很多人很害怕受戒,认为我学佛可以,信佛可以,但是你叫我受戒我很害怕,我觉得我做不到。其实这样的想法很愚痴,你知道吗?戒律不是束缚,戒律反而是自由,怎么说呢?你看..

在佛教中,礼仪又叫行仪、威仪等,是一种礼节、节制,具体是指佛弟子们的日常行为规矩、准则。在佛成道后的十二年中没有制定戒律,因为那时候大家都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十..

宣化上人,黑龙江省双城县人,美国弘法第一人。1918年出生,19岁时母亲逝世,于母亲墓旁守孝三年,期间剃度出家。守孝期间,发“十八大愿”,礼忏坐禅、日中一食、夜不倒单..

热搜词

  • 学佛(1083次)
  • 心经(636次)
  • 地藏经(587次)
  • 净界法师(544次)
  • 佛陀(116次)
  • 修行(102次)
  • 功德(85次)
  • 弥勒佛(75次)
  • 持戒(72次)
  • 放生(71次)
  • 观音菩萨(69次)
  • 楞严经(68次)
  • 法华经(68次)
  • 无量寿经(67次)
  • 护法(67次)
  • 清芳庙(66次)
  • 普贤菩萨(65次)
  • 素食者(64次)
  • 大悲咒(62次)
  • 吃素(61次)
  • 阿弥陀经(59次)
  • 戒律(58次)
  • 释迦牟尼佛(58次)
  • 素食日(57次)
  • 莲花生大士(57次)
  • 素食(56次)
  • 瑜伽师地论(56次)
  • 药师佛(54次)
  • 金刚经(52次)
  • 往生(51次)
  • 素食汉堡(49次)
  • 普门品(48次)
  • 素食主义者(48次)
  • 文殊菩萨(47次)
  • 念佛(46次)
  • 药师经(45次)
  • 素食主义(43次)
  • 地藏菩萨(40次)
  • u00e5(40次)
  • 长阿含经(38次)
  • 华严经(36次)
  • 素食厨师(30次)
  • 黄财神(25次)
  • 孔雀明王(22次)
  • 奥地利(20次)
  • 二十四诸天(20次)
  • \u00e5\u008a\u009f\u00e5\u00be(4次)
  • \u00e4\u00ba\u008c\u00e5\u008d(3次)
  • \u00e5\u00ad\u0094\u00e9\u009b(3次)
  • \u00e4\u00bf\u00ae\u00e8\u00a1(3次)
  •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