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具足戒是比丘、比丘尼受持的戒律,因为这些戒律与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所以称具足戒。关于具足戒的条目,虽然各地都有不同,但大致内容是相同的。具足戒是比丘、比丘尼受持..
具足戒是比丘、比丘尼受持的戒律,因为这些戒律与十戒相比,戒品具足,所以称具足戒。关于具足戒的条目,虽然各地都有不同,但大致内容是相同的。具足戒是比丘、比丘尼受持..
“别戒”即佛门七众弟子各别受持的戒律。七众弟子分别为:居士男、居士女、沙弥、沙弥尼、式叉摩那(译为学法女)、比丘、比丘尼。每一众皆有各自受持的戒律,比如居士男、..
大乘菩萨戒以发菩提心为体。《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皆属魔业。持戒也不例外,若发不起菩提心,就算我们能严持戒律,所持之戒也不过是世俗的戒律。弘一大师云..
学佛的目的就是要得大自在,佛教的经律论就是教我们如何得大自在的方法。我们常常因为对佛法缺乏正确的理解,特别是在学习佛教戒律上,容易被“戒条的文字”所束缚,而产生..
这个问题很难一时讲清楚,只好引用圣严法师的观点来说明,有五点困难:(一)律本太多,纵合不易:传来中国的戒律,共有四律五论之多,其中各部广律的制戒因缘以及戒相条文,相差不了..
持戒的目的是在改过迁善。改过为不造一切恶业,可得离苦的果报;迁善为努力一切善业,可得幸福的果报。如果只求离苦得乐而不从身心行为方面切实改过迁善,便与常情常理的..
僧格是什么?是僧人的内涵、威仪、戒律,对吧?这个问题不好回答,语言上回答是一回事,行为上做到是另外一回事。所谓“格”就是一种品质。具备这种品质,就可以成为一个合..
很多人很害怕受戒,认为我学佛可以,信佛可以,但是你叫我受戒我很害怕,我觉得我做不到。其实这样的想法很愚痴,你知道吗?戒律不是束缚,戒律反而是自由,怎么说呢?你看..
在佛教中,礼仪又叫行仪、威仪等,是一种礼节、节制,具体是指佛弟子们的日常行为规矩、准则。在佛成道后的十二年中没有制定戒律,因为那时候大家都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十..
宣化上人,黑龙江省双城县人,美国弘法第一人。1918年出生,19岁时母亲逝世,于母亲墓旁守孝三年,期间剃度出家。守孝期间,发“十八大愿”,礼忏坐禅、日中一食、夜不倒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