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今天给大家讲的,在家学佛人应该知道的东西,应该注意的一些威仪,也叫《威仪门二十四章》,《威仪门二十四章》是净土宗一代祖师,莲池大师在律藏中摘录出来的,威仪门是戒..

本师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成道,《法华经》说:“我法妙难思,不可以言宣”,就是说佛陀菩提树下所证得的、一切众生本具的如来智慧德相,我们众生自己却不知道。请问在座的..

首先我们要知道,为什么要守持菩萨戒?《入行论》中曾说,如果我们以悭吝心不布施微小的财物就会感召饿鬼的果报,而菩萨戒是邀请天下所有众生共享菩提果盛宴,倘若失毁菩萨戒..

一、住持佛法,律为共学佛法大要为戒定慧三学,对应的是经律论三藏,三藏所诠释的是三学。古时称三藏法师,即是通经、通律、通论者之尊称,或称经师、论师、律师。通经亦通..

一、学习佛法以增进道德——戒学佛教的戒条有很多种,但均以五戒为基础。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根据佛教这五条戒律去修行,..

有人听了本人所演讲有关拜佛戒规礼仪的录音带后,却有两种见解与心态。一种见解是听如此严格又繁多之拜佛礼规,每轻犯就得下地狱果报,日后那有人敢拜佛学佛;另一种见解是..

问:弟子想受五戒,又害怕犯了戒律尤其是妄语,所以迟迟不敢受戒怎么办?受五戒是否很重要?受了五戒之后是否可以赌?答:受五戒是很重要的,三皈五戒是一个念佛行人的修行..

佛在《沙弥律仪》中告诉我们,初出家五年学戒,然后学经,最后学论。因为戒是行为规范,经是理论依据,论能增长见闻。这是佛在戒律里面对初出家者的要求。佛教传承到现在已..

“不杀生”是佛制定的戒律,无论是声闻戒还是菩萨戒都讲到这个问题,并且把这个戒列为重戒。而要知道是不是杀生,先须搞清楚杀生的定义是什么。在此之前,先解释一下“有情..

中国很早就有了本国出家佛教徒,汉明帝听许阳成侯刘峻出家是最早的记载。但最初那些僧人仅是从师出家,剃除须发,照戒律生活,还没有受戒的制度;到公元250年,来自中印度..

热搜词

  • 学佛(1125次)
  • 心经(674次)
  • 地藏经(604次)
  • 净界法师(557次)
  • 佛陀(130次)
  • 修行(121次)
  • 功德(97次)
  • 放生(94次)
  • 观音菩萨(91次)
  • 弥勒佛(84次)
  • 楞严经(83次)
  • 持戒(82次)
  • 法华经(80次)
  • 无量寿经(80次)
  • 素食者(76次)
  • 释迦牟尼佛(74次)
  • 普贤菩萨(74次)
  • 吃素(74次)
  • 戒律(74次)
  • 大悲咒(72次)
  • 护法(70次)
  • 素食日(69次)
  • 金刚经(69次)
  • 阿弥陀经(69次)
  • 清芳庙(68次)
  • 莲花生大士(67次)
  • 瑜伽师地论(66次)
  • 往生(66次)
  • 素食(65次)
  • 药师佛(63次)
  • 念佛(59次)
  • 文殊菩萨(58次)
  • 素食主义者(58次)
  • 普门品(57次)
  • 素食汉堡(52次)
  • 药师经(49次)
  • u00e5(48次)
  • 素食主义(46次)
  • 地藏菩萨(46次)
  • 华严经(39次)
  • 长阿含经(39次)
  • 素食厨师(32次)
  • 黄财神(26次)
  • 孔雀明王(24次)
  • 奥地利(22次)
  • 二十四诸天(21次)
  • \u00e5\u00a5\u00a5\u00e5\u009c(4次)
  • \u00e8\u008d\u00af\u00e5\u00b8(4次)
  • \u00e7\u0091\u009c\u00e4\u00bc(4次)
  • \u00e5\u00bf\u00b5\u00e4\u00bd(4次)
  •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