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菩提自性,本来清净,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这句话在《六祖坛经》一开始就讲到,这句话是我们修学佛教的总纲。也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出自《金刚经》)的说明。我们博..

学佛人应当时时忆持所念的世间、出世间的种种善法,存心来护念然后增长这些善根。佛法当中也有所谓的“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佛”是什么?念佛就..

说到布施,有时候同样的布施,但因钱财用法不一样,对方接受的心态不一样,而我布施的出发心也不一样,功德就有胜劣之分了。所以,《六祖坛经》里说布施“了无功德”,因为..

许多学佛者都有诵经的习惯,如果能多了解有关诵经的相关知见,在修行上一定会有直接的帮助。首先我们来了解“读诵”的意思。平实导师在《优婆塞戒经讲记》第五辑中,对于“..

皈依是皈投、依靠之意,受到佛、法、僧三宝的加持。真正的皈依是从内心生起对上师三宝的信心,发愿生生世世皈依上师三宝,即使生命受到威胁也不轻易放弃誓言,有了这样的信..

学佛目前有两种调子,一种是一门深入,一种叫次第,好像一步步的往上走。学了初级到高级,像上学一样。我想,应该要按五类经典来学,是不会偏差的。对应过来,就是金木水火..

佛是什么?有人讲:佛有三十二好相,金光闪闪,有好多的加持、福报和不可思议的力量,让人崇拜……那是你自己心目中的佛,如我儿子见我家的佛,就是一尊铜像一样。佛是什么..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闻法时不遵循闻法的规则,那么闻法过程本身就在制造过失。闻法,就要有闻法的仪则。闻法的第一个要求是“发心”,作为修行人,我们应首先弄清..

佛不是神仙,佛也不是救世主。佛是全知,但不是万能的!学佛的目的是为了我们能够回归宁静、光明、智慧的本心;学佛的目的是为了让所有的众生能够究竟解脱,能够离苦得乐。..

说出来就要做到,这才叫修行学佛,是学会依照佛陀所讲的法去做。从佛陀开始的历代高僧大德、传承上师那里,我们可以学到殊胜的佛法。毕竟“自净其意”不是想做就能做到的,..

热搜词

  • 学佛(1188次)
  • 心经(734次)
  • 地藏经(649次)
  • 净界法师(599次)
  • 修行(177次)
  • 楞严经(175次)
  • 佛陀(160次)
  • 观音菩萨(157次)
  • 吃素(156次)
  • 往生(152次)
  • 释迦牟尼佛(151次)
  • 戒律(146次)
  • 法华经(143次)
  • 念佛(142次)
  • 无量寿经(139次)
  • 放生(137次)
  • 大悲咒(136次)
  • 普贤菩萨(136次)
  • 素食者(134次)
  • 金刚经(134次)
  • 文殊菩萨(133次)
  • 持戒(130次)
  • 素食(125次)
  • 普门品(123次)
  • 功德(123次)
  • 药师佛(122次)
  • 地藏菩萨(118次)
  • 素食日(113次)
  • 弥勒佛(113次)
  • 素食主义者(112次)
  • 素食主义(109次)
  • 华严经(107次)
  • 药师经(107次)
  • 护法(107次)
  • 莲花生大士(105次)
  • 瑜伽师地论(101次)
  • 素食汉堡(92次)
  • 阿弥陀经(87次)
  • u00e5(86次)
  • 清芳庙(69次)
  • 素食厨师(64次)
  • 长阿含经(61次)
  • 黄财神(46次)
  • 孔雀明王(46次)
  • 奥地利(39次)
  • 二十四诸天(31次)
  • \u00e4\u00ba\u008c\u00e5\u008d(5次)
  • \u00e7\u00b4\u00a0\u00e9\u00a3(5次)
  • \u00e5\u00bf\u00b5\u00e4\u00bd(5次)
  • \u00e7\u0091\u009c\u00e4\u00bc(5次)
  •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