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搜词
1、对凡夫和菩萨起嗔恨心的后果如果你嗔恨的对象他表面是一个凡夫,内在是一个菩萨(不是指修行高深的人,而是有慈悲心的普通人),你对他起了一念的嗔恨心,你就麻烦了,你..
1、对凡夫和菩萨起嗔恨心的后果如果你嗔恨的对象他表面是一个凡夫,内在是一个菩萨(不是指修行高深的人,而是有慈悲心的普通人),你对他起了一念的嗔恨心,你就麻烦了,你..
汉地很多人接受了密法灌顶,但往往修不下去,这是为什么?索达吉堪布:汉人的想法过于简单。他们认为灌一个顶就可以修,修了以后马上就能成就,但事实并非如此。没有打下教..
修行,就是把心量给打开。如果背诵了很多佛经持诵了很多心咒,上了很多佛学班,但心量仍然没有打开。那一样入不了佛门。顶多,只能算多懂了佛学知识,种了善根而已。心量的..
两千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睹明星而悟道,他不禁慨叹:所有众生都有一颗本自具足的菩提心。不论我们曾经多么贪婪、残暴、奸诈、愚昧,都从未令它有丝毫减损。它一直..
当你对佛教有了一定的了解,也读诵了一些基础的佛经之后,就可以开始练习打坐了。打坐就是让你的身体、思维和心灵都能安静下来,这既是一种养生保健方法,又是学佛修行之人..
人生有太多的缺陷,我们学佛修行的目的就是要清除人生的种种缺陷。人生的缺陷有三种是最根本的,那就是:惑、业、苦,这是我们一切凡夫所无法避免的三种缺陷。一、惑什么是..
年轻时要节约精气神,到了老了,还能修行。如何节约呢,建议不要吃补药,也不要轻易去动自己的身体。现在人欲望重,一吃补药,都变成男女欲望,或者世俗欲望。结果反而把元..
1、生起出离心:修行的基础是保住人身,解脱的前提是要有解脱之心——即出离苦境、苦海之心,“离苦得乐”乃至“究竟安乐”是佛门中一切真实利益的总纲。由于内心充满了矛..
有人疑惑,既然修行是为究竟解脱,不求人天福报,为什么还要讲“相好庄严”呢?这其实很好理解。上师曾说,“比如烧柴生火,你的目的是火不是烟,而在火生起的同时自然有烟..
进入寺院时,一定要注重一个“轻”字,无论什么身份,也无论修行了多久,修行从点滴做起,哪怕只是一个“轻”字,也可以是入道的便捷途径。走路要轻行的威仪最先入人眼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