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寺院古称丛林,通常在大雄宝殿中供奉释迦牟尼佛,他被尊称为“本师”。烧香的真实含义在于表达对佛陀的尊敬、感激与怀念。去染成净,奉献与觉悟,如此而行,自然福慧具足。..

佛陀的诸大弟子,在俗时用什么姓名,出家之后,仍用什么姓名。舍利弗、目犍连、阿难陀、罗侯罗,都是用的俗名;姓氏往往是随俗的,比如迦叶是姓,佛陀座下的弟子之中,就有..

佛陀在世时,出家僧人们每日身披袈裟,持钵,四处乞食游化,只有在雨季里,才回到精舍或固定的一处结夏安居,此时不再出外托钵乞食。对僧人而言,“乞食”不仅是降伏骄慢,..

居家学佛者,皆会供养佛像,朝暮礼拜文,以此践行信仰。佛陀灭后,化相三宝转为住持三宝。今日所供之佛像为佛宝,印刷之经卷为法宝,单身僧装素食之僧为僧宝。三宝具足,代..

【皆由贪着财色。不肯施惠。各欲自快。无复曲直。痴欲所迫。厚己争利。富贵荣华。当时快意。不能忍辱。不务修善。威势无几。随以磨灭。】批注说「右」,右面我们看的这段经..

同参道友之间,尽量不要出恶口,折损你的福报。按照蕅益大师说法,两舌、绮语、妄言、恶口,得果报的力量最强大的就是恶口,尤其是在三宝的境界,要小心!佛陀有一个弟子叫..

有些人认为一定要用财物来供养上师才好,这方面该如何抉择?索达吉堪布说:有些人总抱怨:“哎哟,我福报太浅薄了,别人都能供养上师,我连一分钱的供养也没有。”实际上,..

我认为,学习因明的首要目标是对本师释迦牟尼佛生起不共的信心。这种不共的信心,应该是通过理证的渠道在自相续当中引生,直至最终产生不可退转的定解。学习因明,就具有这..

乔达摩弟子,常善自醒觉,无论昼与夜,彼常念佛陀。今天给大家讲一个小故事。佛在世的时候,发生了这么一件事:有父子俩,父亲以砍柴为生,儿子帮助父亲,每天砍好柴以后,..

问:佛陀为什么把亲人之间的爱,叫“饿鬼爱”,有没有说得太夸大?道证法师答:在《未曾有说因缘经》中,佛说:“母子恩爱,欢乐须臾,死堕地狱,母之与子,各不相知,窈窈..

热搜词

  • 学佛(1064次)
  • 心经(615次)
  • 地藏经(547次)
  • 净界法师(516次)
  • 修行(76次)
  • 佛陀(75次)
  • 功德(66次)
  • 清芳庙(63次)
  • 无量寿经(37次)
  • 普门品(35次)
  • 法华经(35次)
  • 弥勒佛(34次)
  • 观音菩萨(34次)
  • 楞严经(33次)
  • 素食者(33次)
  • 护法(33次)
  • 莲花生大士(32次)
  • 素食(32次)
  • 素食日(32次)
  • 吃素(32次)
  • 阿弥陀经(31次)
  • 素食汉堡(30次)
  • 放生(29次)
  • 大悲咒(29次)
  • 药师佛(29次)
  • 往生(28次)
  • 瑜伽师地论(28次)
  • 素食主义者(28次)
  • 戒律(27次)
  • 素食主义(27次)
  • 释迦牟尼佛(27次)
  • 药师经(27次)
  • 普贤菩萨(26次)
  • 长阿含经(26次)
  • 文殊菩萨(25次)
  • 持戒(25次)
  • u00e5(25次)
  • 念佛(24次)
  • 金刚经(22次)
  • 地藏菩萨(21次)
  • 素食厨师(20次)
  • 黄财神(19次)
  • 华严经(17次)
  • 二十四诸天(17次)
  • 奥地利(15次)
  • 孔雀明王(15次)
  • \\u00e5\\u009c\\u00b0\\u00e8\\(2次)
  • \u00e5\u0087\u0080\(1次)
  • \u00e5\(1次)
  • \u00e8\u008d\u00af\u00e5\u00b8(1次)
  •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