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观、人生观像是哲学问题,其实它时时左右我们的判断和选择。如果不能通过学习智慧的文化,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势必会伴随着人生经验和社会潮流形成人生观念和价..

在一片浮躁、混乱的心地上,很难培养出崇高的理想,优秀的品质,出类拨翠的才能。

一个人只在乎自己的痛苦,就会陷入到痛苦的深渊里去;如果学会关心别人的痛苦,就会从痛苦中走出来。

要慈爱,但不要执爱;要慈悲,但不要伤悲;要慈善,但不要伪善。

「楞严经」讲,要是你的心被外面境界转了,那就是众生。我的心能转外边一切境界,「心能转境,即同如来」,就是佛。也就是我开始跟大家讲的,觉了,觉了就是佛,明白就是佛..

居安思危,是要我们在安定、舒适的生活中,想到我们内心还隐藏着制造不安定、不舒适的烦恼。没有解除生命的迷惑和烦恼,所谓安定、舒适只是一时的假相。..

生命是无尽的积累。多行善事,长养善心,就会成为善人;常行恶事,增长恶心,就成了不善之人。善或者不善的人格一旦形战,给未来的生命将会带来长远的影响。..

要是依着教义来讲,我们为什么一定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呢?不皈依可不可以呢?皈依对你不是负担,不皈依你可要有所损失。一般的人说皈依佛是有尊佛像,皈依法是因为佛..

对他人的善行和成就由衷欢喜、赞叹,并支持、参与,可以弱化我执,对治嫉妒,同时还能产生相应的功德,这叫随喜功德。学会随喜,也会让社会减少对立,更加和谐。..

贫穷、匮乏的人,只会不停的索取;富有的人,才会想着施舍。贫穷、富有都是一种心理状态,并非财富的多少。一个人即便一无所也不觉得缺少什么,这种人才是最富有的。..

佛教界要培养学法、弘法的意识,每个寺院教应该有常规的修学内容,弘法活动,这样才能保证僧人的基本素质,保证佛教的建康发展、正常传播。不学法、弘法,佛教就会变质,迷..

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选泽,始终来自于自我的需求和判断。一个我执重的人,他总会以自我为中心看世界,并且会制造和寻找各种理由证明自己的合理性和优越性。唯有弱化我执或者..

释迦牟尼曾经也是贪嗔痴的病患,通过修行,发现了人类具有觉悟潜质,具有自我治疗的能力,完成了贪嗔痴的治疗,成为真正意义上健康者,一个没有贪嗔痴的人,一个充满着慈悲..

每个经都要你一心,当你念的时候也好拜忏也好,你的心想到哪里去了,这你自己知道。我肯定你不是一心,因为什么呢?一种是过去业障,你早晚念经,想到经上说的什么话吗?自..

要名要利的人,会为了名和利做事;不要名不要利的人,才能为自己的理想活着。

心灵世界有各种各样心理,谁在线就谁当家,你愿意把命运交给谁呢?是让嗔恨心成为主人,搞得世界硝烟四起;还是让慈悲心主导,自他和乐。..

一切的佛法,在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摄之尽竟。如果你平时没有其他的修行,十大愿王就够了。「普贤行愿品」你难得背诵的,就念这十大愿王。一者礼敬诸佛乃至十者普皆回向,以此..

生活中有很多事要做,有的人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同时想着很多事,这样会很忙很累。如果把心带回当下,再多的事也只有一件事,也就是当下要做的这件事。只要做好一件事,也就..

你必须得有智慧的观察;皈依三宝,要有智慧的心才能皈依。所以我们大家能遇到三宝,能发起求皈依三宝的心,能遇到三宝,能受皈依,这都是多生的善根,都不是现前发愿能得到..

要认识世间。我们在世间要出世间;在世间、出世间,你先得认识世间;认识了之后,你在世间不被世间转,不但不被它转还要转世间;转染污变成清净,佛法就是教授我们转染污变..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