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毫无恭敬,虽诵经念佛,亦非毫无利益。而亵渎之罪,当先受之,堕落三途,经若干劫。其罪毕已,当承此善因,又复闻法修道,吃素念佛,求生西方,了生脱死。」《印光法师..

「弥陀本愿特超殊,慈悲方便引凡愚;一切众生皆度脱,称名即得罪消除。弥陀摄化无厌足,悲心常遶世间行;但有倾诚能念佛,毫光直照目前明。」《五会念佛赞》【唐】·法照大..

当一个人兴盛成功时,不是他的功劳也会推到他头上,无数人进行点赞、献花;当一个人衰败破落时,不是他的过失也会堆到他身上,无数人进行谩骂、唾弃。所以,面对一些是是非..

「居心可以质鬼神,作事决不昧天理。」《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复杨德观居士书

「须知佛法,法门无量,若欲以通身业力之凡夫,现生即得了生脱死,离此信愿念佛求生西方一法,佛也说不出第二个法门了。其余一切法门,皆须修到业尽情空,方有了生死分。倘..

从地藏菩萨自己的历程来看,他自己就是在念佛法门当中得到极大利益的人。地藏菩萨的四个因地的发愿,其中在他作婆罗门女和光目女的公案当中,都是由于念佛得到了大利益。那..

我们不要以为戒是约束自己的,戒是约束我们的烦恼,来解放我们的智慧和善根。持一条戒就能对治一种烦恼,开一分智慧。这叫波罗提木叉,叫别别解脱,又叫保任解脱。所以佛弟..

佛法就是心法,要对现前的一念心有一个基本的认知。现前这一念心具足十法界,从六凡法界到四圣法界,它的依正果报,都在我们现前的一念心具足。..

「只这色身,谁信身为苦本,尽贪世乐。不知乐是苦因,浮生易度,岂是久居?幻质非坚,总归磨灭。」《劝修净土文》·【宋】师子峰如颜丙..

「文章俊辩应高科,朱紫荣身志气多。高官谁免无常至,不如方便念弥陀。」《劝世念佛》【唐】·永明延寿大师

恶人临命终时能遇到善知识,这是万中难得一二,这是非常特殊的情况。如果你没有善根,你临终只会被这种身心的苦恼、地狱境界的恐怖完全给淹没掉了,你哪能遇到善知识跟你讲..

「念佛人有病,当一心待死,若世寿未尽,则能速愈。以全身放下念佛,最能消业,业消则病愈矣。若不放下,欲求好,倘不能好,则决定无由往生,以不愿生故。此等道理不明白,..

「若善男子善女人。为报母恩经于一劫。每日三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而未能报一日之恩。所以者何。一切男女处于胎中。口吮乳根饮啖母血。及出胎已幼稚之前。所饮母乳百八十斛..

「大抵生西方佛国,非悠悠散善所能致。万劫生死,非因循怠惰所能脱。无常迅速,旦暮即至。安得不为之早办耶。」《思归集》·印光法师鉴定..

佛教称我们为「有情众生」,我们不能离开感情而生活,但感情应该有所节制,譬如植物不能缺少水与阳光而存在,缺少了水和阳光的植物,固然会枯竭而死;但是水分太多、阳光太..

修行心不要散,不能说今天念这个名号,明天念那个名号,后天再持一个什么咒。好像佛菩萨很多,一一都要念到,一一都要供养到,如果缺漏一个还担心是不是会得罪哪位菩萨。佛..

人类所有的思想中,利他心是最珍贵的。不管是什么国家、什么身份的人拥有,我们都应该给他点赞。

念佛要三业一起着力:身体缓慢庄严地顶礼阿弥陀佛,口中清清晰晰地称念阿弥陀佛圣号,意念明明白白地观想阿弥陀佛的慈悲,三业并用,必能水到渠成。..

第十八愿讲“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就是十念往生普摄一切众生,但有一类众生不在这一愿的摄受之内。哪一类众生呢?就..

「学道之门别无奇特。只要洗涤根尘下无量劫来业识种子。汝等但能消除情念。断绝妄缘。对世间一切爱欲境界。心如木石相似。直饶未明道眼。自然成就净身。」《永明寿禅师垂诫..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