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法对一个修行人的重要性就好像空气和阳光一样。法是出生一切诸佛之母。一个菩萨成佛之后就是无上士,没有比他更有智慧的,他都要拜师,就是以法为师。..

执持名号的时候,就不要带观想。念兹在兹,自念自听,能念的心和所念的佛号的音声,形成相依并存的关系。就是从心里起这个佛号,从口里念出声音,再从耳朵里面听进去,形成..

佛在《法华经》当中殷勤赞叹摩诃衍法,就是要令那些阿罗汉回小乘向大乘,会三归一,开权显实,要让他重新发起菩提心,进趋佛果。告诉他们:你们所证的只是三百由旬的化城,..

印祖一生弘扬佛法,儒佛并弘,就体现在他的八句话: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声闻种性,就是他有解脱的渴望,知道三界轮回之苦,赶紧要求出离,但是他心量小,只关注自己出离,这叫声闻乘。缘觉乘,就是他也是关注自己,但是心量略微开一点,能关注、..

净业行人闻到净土法门,当下就应该精进努力地念佛,应当思惟:人生在世能有几时,生命是石火电光,眨眼便过去,应该趁未病未老之时,抖擞身心,拨弃世事,得一日光景,念一..

僧是僧伽的意思,翻译中文叫和合众,就是以六和敬的原则所构建的四个比丘以上的僧团,才能称为僧伽,一个比丘不能称为僧伽。..

临命终时,业力凡夫都有无量的烦恼业力种子,那如果得佛光注照,这个业力种子它就不会翻起来。所以常常讲如入禅定,心不贪恋,意不颠倒,这样的如如不动的情形,是由于佛放..

从《无量寿经》的翻译来看,从汉代到魏晋南北朝已经有过十次的翻译。这些译经师为什么会侧重翻译《无量寿经》?一则是这些译经师要把佛经当中最好的翻译出来,那最能体现佛..

在所有财物当中,偷僧祇物——寺院的东西,罪过很大。因为寺院的财物是十方信众的供养,是让出家人安心办道的道粮,而且供养给僧众的,它的体性通十方,属于十方常住物。你..

四圣谛就是苦、集、灭、道。苦谛表明生命的苦的状态,八苦交煎;集谛来说明导致苦、苦果的原因,就是烦恼。这是世间的因果。出世间的因果,灭谛就是寂灭、涅槃,这是生命的..

「心本无念,念逐想生。此想虚妄,流转生死。当知此一句阿弥陀佛,不从想生,不从念有,不著内外,无有相貌,即是尽诸妄想。与佛法身,非一非异,不可分别。如是念者,无烦..

纵然你无法得到渴望的一切,满足现在所拥有的,也是第一富翁。

「惯会官方损陷他,巧装词讼逞喽罗。家财渐破招人怨,不如省事念弥陀。」《劝世念佛》【唐】·永明延寿大师

「一毫一善,与人方便。一毫一恶,劝君莫作。衣食随缘,自然快乐。算什么命,问什么卦。欺人是祸,饶人是福。天眼昭昭,报应甚速。谛听吾言,神钦鬼伏。」《劝世文》·【唐..

「念佛须善发心者,心为修持之主。心若与四宏誓愿合,则念一句佛,行一善事,功德无量无边。况身口意三业,恒以念佛利生为事乎哉。心若唯求自利,不愿利人。所行之事虽多,..

「西方净土离嚣尘,众生到即断贪瞋;总是善人菩萨众,亦无恶趣更怨亲。西方净土实堪停,若欲求生发至诚;弥陀令遣称名字,唯须专心尽一形。」《五会念佛赞》【唐】·法照大..

「面上无嗔真供养,口里无嗔出妙香。心上无嗔无价宝,无挂无碍是真常。三宝门中福好修,一文喜舍万文酬。与君寄在坚牢库,世世生生福不休。」《梁武帝问志公禅师因果文》..

我们讲“法门无量誓愿学”,在这个世间我们只是一个口号而已。我们在这个世间业力烦恼很重,记忆力很差,理解力很弱,想学一个法门都学不到位。那到了极乐世界就能够学无量..

一切众生的内心都有菩提的种子,但是无量劫以来我们的心都是攀缘的心、贪欲的心、嫉妒的心、黑暗的心,这个菩提心的种子很难出来。所以有句话叫“佛种从缘起”,菩提心就是..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