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中唯一不变的,就是什么都在变。位高权重的,突然会一落千丈;生死相许的,竟然会势同水火;合家欢聚的,终究会曲终人散;寿比南山的,迟早会撒手人寰。所以,一切的美..

世界末日不一定到来,但每个人的死亡末日,却随时都有可能突然降临。此时我们若来不及修很多法,莲师专门讲过一个“刹那往生法”:当死亡突如其来时,观想阿弥陀佛或上师在..

外境,不管是好是坏,都不是造成我们痛苦的主因。而对外境的执著,才是一切痛苦的根本来源。所以,若想彻底根除痛苦,不能一味地从改变外境上下手,更应该从斩断内心的执著..

佛陀曾在《华严经》中说:“一个人要想保护自己,就要先保住生命;同样,菩萨若想护持佛法,就应先保护菩提心。”什么是菩提心呢?即誓愿上求佛道、下化众生。..

常常,当一件事情发生,而我们没有办法处理的时候,最好的方式就是面对它、承受它、解决它、放下它。我们知道,当身体背负重担的时候是很累的,也很难走远;而我们的心灵也..

学生与教授散步时,看到一双农夫的鞋,就想把它藏起来。教授劝他:“不要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你在鞋里放硬币,再躲起来观察。”学生照做了。农夫发现硬币后,激动地..

古人说得好:“纵有良田万顷,不过日食三斗;纵有广厦万间,不过夜宿一床。”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为了那用不上的很多东西,把一辈子的宝贵时光都搭上呢?..

有些人在得了绝症时,才想去赶快实现没完成的梦想,每一天从此变得珍贵无比。但事实上,每个人都患有一种“绝症”,那就是不可抗拒的死亡。你之所以不能抛开一切无聊的东西..

现在很多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孩子的未来,就是家庭的未来,所以对孩子的教育至关重要。佛教和科学都认为,1岁到13岁之间,是吸纳知识的关键时期,此时所学的东西毕生难忘。..

人生需要一些压力,才能激发自己抵御逆境的潜力。那些没有丝毫压力、整天得过且过的人,就像风暴中没有载货的空船,往往一场突如其来的“狂风巨浪”,便会把他们轻易打翻。..

有个问题是最关键,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生死大事。世上大多数人一生中追名逐利,自以为得。却从不知用短暂的人生,追寻一条永久解脱生死的道路。当然,“把思想放入一个..

佛看众生都是佛,魔看众生都是魔。我们的心是什么样,所呈现出来的外境,就会是什么样。当我们在一味指责别人时,很可能自己也有这样的毛病。..

现在很多商品,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争相做各种广告宣传。但他们若是缺少诚实的后盾,一时的欺骗虽可能得逞,但不久定会原形毕露、一败涂地。其实,“欺骗”永远是靠不住..

他人若对我有恩,要时时想到“人家帮我,永志不忘”;他人若对不起我,则应尽快忘掉,不要耿耿于怀、记恨心上。大乘佛教只讲报恩,不讲报怨。一般人做不到的话,也应尽量少..

对于外在的环境,我们永远无法彻底改变,让它一直顺应自己的心意。我们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改变自己。就如同整个大地布满了荆棘,愚者会想方设法铺满地毯,改变整个大地,以..

很多人平时口口声声说“利益众生”,可一旦自己遭受巨大的伤害,就会完全被嗔心蒙蔽,对于伤害自己的人,不但不想去利益,反而恨不得灭之而后快。但作为真正的大乘修行人,..

《华严经》中言:“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佛法要是没有善知识讲解,再有智慧的人,凭借自力也无法通达。所以,在佛教中,依止真正的善知识至关重要。对于各大教派具有..

若想成办一件事情,必须要持之以恒、循序渐进,不能只是三分钟的热情。如果太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则很容易事倍功半,甚至一败涂地。所以,“快快走”有时候会“慢慢到”,..

学习佛法时,明理如同双目,实行如同双足。若不明佛理便修行,就像无目之人乱走一样,很容易误入歧途;若只会讲道理却从不去做,则如明眼人没有双足一样,永远也到不了目的..

佛教虽说提倡要“随顺众生”,但如果过于世间化、低俗化,则太过肤浅或迷信,无法体现它的深广、超越。其实,佛教的精髓都收藏在《大藏经》中,若能深入研究,其中的每一部..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