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于子女要慈爱,但是绝对不能宠爱。孩子的德行跟能力是培养出来的,绝不是被宠出来的。

当孩子没有志向的时候,做父母、做老师的就一定要营造机会,让孩子去薰习圣贤的风范,孩子才会有远大的志向。

很多朋友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那是借口。任何事只要我们有心,就能做得很好。人与人的交往当中,有一个功课一定要学,就是学会拒绝,不必要的应酬要能推辞,把时间..

做人,首先要学会做君子,如何做君子?夫子在《论语》里提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古人对这个心性的一种观察非常细腻。所以我们刚讲到的,节俭能够时时想着可以去帮助别人,甚至于是我们在用水、用电,都能想着省下来可以给世界的人用,我们的孩子从小都是..

古人云:“身教者从,言教者讼。”你有身教,他就会跟着你学、你做;言教只是在嘴巴上要求,自己没有做到,最后孩子一定不服从你的指导。现在孩子为什么教不好?因为大人没..

当我们懂得去爱护别人,就一定会在与别人相处的时候,我们的言行举止让人家的感觉是很欢喜、很温暖的。

如何让孩子从小积福培福?福从哪里积累?从哪里培植?俗话讲「福田靠心耕」。当一个孩子从小培植的就是一种善愿善念的时候,他时时起心动念都在增加他人生的福分。一个孩子..

孔子讲到“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而道家教诲我们“正己化人”。正己,要求自己改好,改正,修身、格物;而不要求身边的人,他就不会有埋怨。甚至于当我们真正做好的时..

当我们的组织、我们的企业带不好,不能责怪部属和员工,要先反省自己,要想到汤王那句话「万方有罪,罪在朕躬」,罪在自己,这是君对臣的一种态度。..

所谓“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要做个有信义之人。我们答应别人的事唯恐会忘记,一定要记下来,这样才能表现出我们对待任何事情的谨慎态度。信义除了言出为信之外,对于五伦..

现在的孩子有哪些习惯、行为要赶快修正?主要是要赶快修正孩子的顶撞父母、懒惰、叛逆、自私、敷衍、生活没有规律等这六个方面的过失行为。孩子过失行为的形成,是父母对孩..

在汉朝时候,有一个读书人叫杨震,他非常清廉.他提拔的一个人叫王密,晚上扛了黄金要来送给他,感谢他.结果他看到了就对王密讲,我是觉得你挺有能力的,才推荐你,我是了解你,..

人为什么会生气?因为有“我”,“你怎么可以这样对我?这是我希望的,我都付出这么多了,你怎么可以这样对我?我很不高兴,你不知道我不舒服吗?”大家有没有发现,所有生..

在这个时代要把好事做好,确实不易。当我们看到别人有善行,一定要尽力帮助他。纵使是一句赞叹的言语,相信对他也是一种鼓舞。因此,不要吝啬我们的赞叹,这就是成人之美。..

父子关系是不是某一个人规定的?不是,它是一种天然秩序。当孩子出生时,有没有人规定为人父者要对孩子很慈爱?没有。当他看到刚刚出生的孩子,不自主的就会生起无限的慈爱..

养父母之心,就是时时能够关注到父母的心情。比方说常给妈妈打电话,听出来母亲在想念我们,这个时候不等母亲开口,应该主动回家去看看。..

「仁」这个字是会意字,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二」,两个人。是哪两个人?自己跟他人,想到自己就要想到别人,所以是处处要替他人着想。..

"面上无嗔供养具",我们时时欢喜待人,就是在广修供养,你在无畏布施,不会让人家起烦恼。“面悦常德”,一个人的面容常常很喜悦、很欢喜,那是德行的流露。..

我们在行善之中,一来提高自己的仁慈之心,二来也能真正了解社会上很多不为人知的事情.我们带着孩子一起去行善,就长养了孩子的仁厚之心.但我们在做善事的前提下,一定先要把..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