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更新
索达吉堪布
管好你的思想,因为那会成为你的语言;注意你的语言,因为那将会成为你的行为;专注你的行为,因为那会成为你的习惯;控制你的习惯,因为那会塑造你的生活。
跟着感觉走,当下虽然痛快,结果可能是麻烦的;听从智慧的选择,也许暂时难过,结果却是理想的。
太多的情绪,使人失去纯真的情感;太多的知识,淹没了先天的良知。科技在发达,人心却在堕落。
了解有害和有益的心理,做出正确的选择,这是建立幸福人生的关键。因为心是苦乐的根源,也是轮回与涅槃的创造者。唯有做心的主人,才能做世界的主人。..
勇敢、忍耐力强,能让大的痛苦化小。少欲、少烦恼、没有压力,很容易开心、快乐。
除了基本生存,人类几乎都在为了我的重要感、优越感、主宰欲而努力奋斗。这些感觉虽然虚幻,且有很大的负作用,可是人们却深深贪执着,即便痛苦不堪,也还是欲罢不能。..
人间的情爱很脆弱,会受到不同需求的干扰,各种情绪的左右,观念、价值观的不同很快会各奔东西,业力的差别则导致人天永隔;唯有具足无限的悲心,才能建立永久的大爱。..
一个再好的人也有缺点,如果有人别有用心,将他的缺点无限扩大,很有可能被当做坏人;相反,一个再坏的人,身上也不可能没有优点,如果有人片面宣染他的优点,很有可能被认为是好人。人的认识和语言都有很大的片面性..
政府讲宗教为经济建设服务,并非把寺院变成一座商店或者一个工厂,直接产生经济效益,而是发挥宗教净化人心的功能,为经济发展提供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现在有不少地方政府把名山寺院变成景区,发展经济,这不..
信仰佛教,并非在接受一种与己无关的东西。佛教对于人类具有普世的价值。因为每个人都有困惑、有烦恼,佛教的智慧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困惑和烦恼的真相,并提供究竟的解决方法。如果了解这些道理,就会知道佛教对于我们..
父母的控制欲太强,儿女往往会成为其错误想法的牺牲品,这也是共业造成的。要想摆脱这种命运,就得学习佛法,看清人生的因缘因果,主动选择生命发展的方向,勇猛精进,才能开创着自己生活的蓝天。..
有人看重财富,有人看重地位,有人看重名牌,有人看重人品,这是体现价值观的不同。古人三不朽人生中“太上立德”,说明人品的价值高于一切,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死生如昼夜。一般人只考虑生,从不关心死的问题。一旦死亡降临,就会不知所措。对生的执著不舍,对死后去向未知的恐惧,使人对死亡充满抗拒,最后无可奈何的离开人世。如果有宗教信仰,如果在临终有心理引导,如果能..
父母生儿女,这是人尽皆知。然而父母又何尝不是儿女所生,因为生了儿女,也才成为父母。如果没有儿女,也就不存在父母这一身份了。可见,事物都是相对假立的。..
不要强迫别人接受你的想法,那是没用的。如果你的想法充满智慧,又能真正的利益他人,自然会有人乐意接受。
如何面对福报?一、不要沉迷于福报中。二、不要让福报成为不善心行的助缘。三、不要做只是福报的消费者。四、要惜福。五、要多做善事,播种福田,让福报可持续发展,乃至成为菩提资粮。..
我们见到的世界,只是自己内心的投射;我们衡量他人的尺度,只是自己心中早有的观念。
《大学》云:「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领导仁德,则人民拥护,企业发达、国家兴盛,而当你暴戾无道的时候,下场一定是众叛亲离。所以员工能否对领导的支持,也都取决于领导的态..
什么是杀生?杀害一切众生的身命这叫杀生,动物也不能杀,更何况人?而且这个杀生在念头里都不能有,如果念头有杀害人家的念头,但是身体还没去造,已经算是犯了杀生的这一条业。所以真正的圣人、君子,他对自己的心..
【海公上师语录】深乐施果障者,谓施时计较有利益否,或利之大小及得果如何之障。初施当知果报,不可计其果报,宜以慈心悲心随时随处而施。--《菩提道次第科颂讲记》..
【对观世菩萨事迹的感动,是以前善根的显现】如果有这样的习气和根器的人,听完(观世音菩萨)自在的业、自在的神力这些事情,他是会非常感动的,这非常合他的口味,很相应。由于这个缘,促发他的善根,他就会对佛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