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古老佛法实修禅定则是要我们修行时,必须同时“持戒、修定、观慧”,一般经典里云:“戒律如树根,禅定如树叶,观慧如结果”指的是没有戒律的树根,永不生起禅定的树叶,没..

什么是“戒”?为什么要持戒?佛法说的戒定慧中的戒是什么意思呢 ?学诚法师:戒是对身语行为的规范,对个人修行而言,戒帮助我们断诸恶、行诸善,借由这些行为的庄重来帮..

在藏地每年的一些吉祥日子里,很多寺院至今还保留着举行各种法会的佛教优良传统。 据经书记载:在普通殊胜日行持善法也有极大功德,尤其是在四大节日中行持念咒、顶礼、供..

修道很久而未能与道相应,这是什么原因?因为妄想心在作怪。有了妄想心,把戒破坏了,把定破坏了,把慧破坏了。若有妄想心,持戒也不坚固,修定也不坚固,更谈不到慧力。妄..

戒亦称为解脱,如好好持戒亦能解脱。入菩萨道,三无漏学为根本。学佛千万不要被虚妄的名闻利养迷著。佛法亦有法运,虽衰不会灭亡,因末法有一万年之法运,现在只过去了十分..

按照我国的传统习俗,每年春节及农历初一、十五等日期,广大群众有到寺院香礼佛、祈福求安的习惯。为使十方善信种植福田、广获法益、正善正行,以满所愿,故将烧香祈福的正..

行菩提心学处为六度: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为修行方便方面的五度,以及智慧资粮方面的智慧度。布施度分三: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财施又包括普通布施、广大布..

本质上说,佛教是主张平等的,所以人人都有信佛的权利,人人都有成佛的可能。但在修行的层次上说,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由于所持戒律的高下等次的不同,佛徒便有男..

在佛教中有六波罗蜜修行法门,这是菩萨所修的六种法门,可以自度度他、福慧双修、三学具足。这六波罗蜜也被我们称为六度,即檀那(布施)、尸罗(持戒)、羼提(忍辱)、毗..

今天我讲的内容是《学佛的三大纲目》。这个题目没有什么新鲜,只是老生常谈。但是佛法乃至世间法,总是一番提起一番新,尽管千言万语佛祖都已经讲过,但我们此时此地,再把..

热搜词

  • 学佛(1101次)
  • 心经(648次)
  • 地藏经(591次)
  • 净界法师(547次)
  • 佛陀(117次)
  • 修行(103次)
  • 功德(87次)
  • 放生(80次)
  • 持戒(75次)
  • 弥勒佛(75次)
  • 观音菩萨(72次)
  • 楞严经(70次)
  • 法华经(70次)
  • 无量寿经(69次)
  • 素食者(67次)
  • 护法(67次)
  • 清芳庙(66次)
  • 普贤菩萨(65次)
  • 大悲咒(63次)
  • 释迦牟尼佛(61次)
  • 吃素(61次)
  • 素食日(60次)
  • 阿弥陀经(60次)
  • 戒律(60次)
  • 瑜伽师地论(59次)
  • 莲花生大士(57次)
  • 素食(56次)
  • 药师佛(54次)
  • 金刚经(54次)
  • 往生(53次)
  • 念佛(52次)
  • 素食汉堡(51次)
  • 文殊菩萨(49次)
  • 普门品(48次)
  • 素食主义者(48次)
  • 药师经(46次)
  • 素食主义(43次)
  • 地藏菩萨(41次)
  • u00e5(41次)
  • 长阿含经(38次)
  • 华严经(36次)
  • 素食厨师(31次)
  • 黄财神(25次)
  • 孔雀明王(23次)
  • 奥地利(20次)
  • 二十四诸天(20次)
  • \u00e5\u008a\u009f\u00e5\u00be(4次)
  • \u00e8\u008d\u00af\u00e5\u00b8(3次)
  • \u00e7\u0091\u009c\u00e4\u00bc(3次)
  • \u00e5\u00bf\u00b5\u00e4\u00bd(3次)
  •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