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一、佛经的真伪从历史上考证的角度说,释迦牟尼涅槃后不久,他的弟子大迦叶就在王舍城召集500罗汉,结集佛经。但是没有留下文字。佛涅槃后100年,佛教徒又在毗舍离集会。这..

从声闻乘戒律来看,当你看到别人杀人时,不想救并不算犯戒,自己杀人才算犯戒。声闻戒是以止恶为主,止恶是消极的行善,放生、救人则是积极的行善。菩萨戒不仅强调消极行善..

这个打网络游戏,游戏里面当然就会牵扯到杀人,从这个事件本身来说,这个因为戒律它就像法律一样,法律是要讲它具备哪几个条件,他才能算犯戒。所以从戒律的角度来说说不上..

三藏就是经藏、律藏、论藏。经藏是说定学;律藏是说戒学;论藏是说慧学。释迦牟尼佛入涅槃之后,大迦叶尊者率领五百证果罗汉在七叶窟结集三藏。阿难尊者将佛一生所说的法,..

饮酒戒是一种遮戒,是用来预防的戒律。对于佛弟子而言,酒精会让我们失去意志力,不小心违犯杀、盗、淫、妄的四种重戒,所以说饮酒戒要持守。犯戒与否,有三个标准来衡量:..

信徒,是宗教称呼,信仰某一宗教的人的称呼。佛教的信徒因所持戒律的高下等次的不同,有着不同的称呼,受了三皈五戒(十善)的在家男女,称为近事;受持八戒或住于寺院的在..

释迦牟尼佛涅槃前,告诫弟子们今后应以戒为师。古德有云:“如来立教,其法有三:一曰戒律,二曰禅定,三曰智慧。非戒无以生定,非定无以生慧,三法相资,一不可缺。而皆称..

学习因果,便能通达佛法:佛云“以戒为师”,而戒律就是宣明因果律,由戒生定,由定发慧,千经万论,无非三学。深信因果,自会如如不动:明了所承受的一切苦乐,都是自作自..

一是戒香;二是定香;三是慧香;四是解脱香;五是解脱知见香。戒香是修行人经常守持戒律,身行、口说、意想不犯戒,不造作轮回之因。定香是修行人禅行要达到的境界,在定空..

农禅与戒律的冲突农禅要在中国推行,首先面临与佛教戒律相冲突的问题。在印度戒律里规定僧人应以乞食为生,不得垦土掘地,以免杀死地下的生命,也为了避免滋生烦恼,干扰修..

热搜词

  • 学佛(1064次)
  • 心经(618次)
  • 地藏经(547次)
  • 净界法师(517次)
  • 佛陀(84次)
  • 修行(78次)
  • 功德(66次)
  • 清芳庙(63次)
  • 观音菩萨(43次)
  • 无量寿经(43次)
  • 楞严经(42次)
  • 吃素(41次)
  • 弥勒佛(40次)
  • 莲花生大士(38次)
  • 法华经(38次)
  • 释迦牟尼佛(37次)
  • 素食者(37次)
  • 阿弥陀经(37次)
  • 素食(36次)
  • 素食日(35次)
  • 护法(35次)
  • 普门品(35次)
  • 戒律(34次)
  • 瑜伽师地论(33次)
  • 大悲咒(33次)
  • 普贤菩萨(32次)
  • 素食汉堡(32次)
  • 往生(31次)
  • 金刚经(31次)
  • 放生(31次)
  • 素食主义者(31次)
  • 药师佛(30次)
  • 文殊菩萨(30次)
  • 素食主义(30次)
  • 持戒(29次)
  • 长阿含经(28次)
  • u00e5(28次)
  • 药师经(27次)
  • 念佛(25次)
  • 华严经(23次)
  • 地藏菩萨(23次)
  • 素食厨师(21次)
  • 黄财神(20次)
  • 二十四诸天(17次)
  • 孔雀明王(15次)
  • 奥地利(15次)
  • \\u00e5\\u009c\\u00b0\\u00e8\\(2次)
  • \u00e5\u008a\u009f\u00e5\u00be(1次)
  • \u00e4\u00ba\u008c\u00e5\u008d(1次)
  • \u00e5\u00bf\u00b5\u00e4\u00bd(1次)
  •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