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在藏传佛教的所有传承里,每月的初十或二十五,实修者都会举行荟供这种供佛仪式。这与我们平常的供佛是有差别的,因为它可以用来忏罪。为什么要经常忏悔罪业呢?阿底峡尊者..

有不少皈依佛门多年的居士,仍然对居士五戒的具体细节不太清楚,为了令大家能够正确地取舍,此处简单地介绍一下居士五戒。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佛弟子有佛弟子的要求和规范。有五戒、菩萨戒和三皈依,最基础的就是三皈依,你不能随着外道去学。如果说宣扬一些外道的东西,你连一个佛弟子的敦伦尽分都没有做好。你受了..

我们都知道在汉传佛教出家僧人的戒律中有一条是不得吃肉,但这一条戒律源于何时才有,又为什么会有这样一条戒律?中国僧人饮食最重要的规定是“吃斋”,也就是素食。乞食,..

临睡休息时,当至房外,于屋外洗足后再入内,以右胁寢卧,将左脚叠于右脚上,如狮子般睡眠。此文摘自功德光的《戒律根本颂》。文中所说睡眠前须出门洗足,是就当时情况而言..

戒律是佛教徒的行为规范。戒是防非,也就是禁止作恶的意思,所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戒是犯罪前的规劝,律是犯罪后的惩罚。例如蛇行是曲,入管自直,这是戒律的功用。..

佛教的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一)不杀生而仁慈 生是生命,凡有生命的动物,无不贪生怕死,我们爱护自己的生命,怎可以随便杀害其他生命..

问:无着和尚跟弟子说了一个故事,他曾在五台山拜见文殊菩萨,文殊菩萨问他从那里来,他说从南方来,文殊菩萨又问他南方的佛法如何维护,他说末法时代无人守戒律,文殊菩..

何谓阿阇黎阿阇梨是梵文Acarya的音译,意译为轨范正行,也称阿舍黎、阿遮利耶,或略称为阇梨。古印度婆罗门教中,阿阇梨最初是用来称呼向弟子传授吠陀的老师,后被引入佛教..

三衣依佛教戒律的规定,比丘所可拥有的三种衣服,谓之三衣。即:僧伽梨、郁多罗僧、安陀会。此三衣总称为支伐罗。由于三衣依规定须以坏色(浊色,即袈裟色)布料制成,故又..

热搜词

  • 学佛(1129次)
  • 心经(675次)
  • 地藏经(604次)
  • 净界法师(558次)
  • 佛陀(130次)
  • 修行(121次)
  • 功德(97次)
  • 放生(94次)
  • 观音菩萨(91次)
  • 弥勒佛(84次)
  • 楞严经(83次)
  • 持戒(82次)
  • 法华经(80次)
  • 无量寿经(80次)
  • 戒律(77次)
  • 素食者(76次)
  • 吃素(74次)
  • 释迦牟尼佛(74次)
  • 普贤菩萨(74次)
  • 大悲咒(73次)
  • 护法(70次)
  • 阿弥陀经(69次)
  • 金刚经(69次)
  • 素食日(69次)
  • 清芳庙(68次)
  • 莲花生大士(67次)
  • 素食(66次)
  • 瑜伽师地论(66次)
  • 往生(66次)
  • 药师佛(63次)
  • 文殊菩萨(59次)
  • 念佛(59次)
  • 素食主义者(58次)
  • 普门品(57次)
  • 素食汉堡(52次)
  • u00e5(49次)
  • 药师经(49次)
  • 地藏菩萨(47次)
  • 素食主义(46次)
  • 华严经(39次)
  • 长阿含经(39次)
  • 素食厨师(32次)
  • 黄财神(26次)
  • 孔雀明王(25次)
  • 奥地利(22次)
  • 二十四诸天(21次)
  • \u00e5\u00a5\u00a5\u00e5\u009c(4次)
  • \u00e8\u008d\u00af\u00e5\u00b8(4次)
  • \u00e7\u0091\u009c\u00e4\u00bc(4次)
  • \u00e5\u00bf\u00b5\u00e4\u00bd(4次)
  •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